阅读是一种启迪思想的方式,只有通过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我们才能写出有意义的读后感,读后感是对书中故事结构和情节发展的分析和评价,以下是吾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围城的读后感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围城的读后感篇1
在很小的时候,就从爷爷的书橱里淘到了《围城》,可是这本不起眼的书和《红楼梦》或是《全唐诗》放在了一起,于是,我把《围城》和这些书混为一谈,读罢才知道除了这部由无数精妙的比喻连缀成的小说可谓才思敏捷无懈可击,更令我钦佩的是钱钟书老先生居然把爱情故事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于是这前所未有的背景反而给了他更大的施展空间。他用玩世不恭的笔法和精辟的见解用最恰当的幽默体现了出来。我们这个年龄对婚姻没有直观的印象,零碎的片段,一些来自朱德墉,一些来自父母。在这个时候,我邂逅了钱老,一个我印象中和曹雪芹平起平坐的土的掉渣的糟老头。
钱钟书借赵辛楣的口来评价方鸿渐——“不讨厌,但是毫无用处”,是客观而中肯的。方鸿渐是个典型的混混,这区别于一般的街头流氓,他是留学生,并且还肩负着撑起一个没落家族的期望的重任,方鸿渐自己却依旧我行我素,在欧洲悠悠闲闲地听几门课,混日子。直到方遯翁等人开始着急,方鸿渐才草草买了个文凭了事,匆匆回国,而三个个性迥异的女人就在此时走进了方鸿渐的生活。
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逐渐了解了苏文纨,作为第一代的留学生中最成功的苏文纨,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清高孤傲。其实细细想来,苏文纨的“傲”是有一层厚厚的底子在做底蕴。容貌自不必说,良好的家境,高等的,高贵优雅的气质,闲暇时会拈一首小诗(不管是借的还是偷的),总是一种难得的雅兴。朗朗上口的法语,骂起人来居然也颇有韵味……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身上散发着一种眩目的光环,使其得以傲视群芳,傲然于世!可是,高贵的女人无可奈何地缺了点亲切,像天上的月亮,发着清幽的光,你只能驻足观望。所以,方鸿渐对她更多的是仰慕和敬重,无论如何爱不起来,他们的亲密关系点到为止。在方鸿渐离去之后,苏文纨立刻结婚也在意料之中,她的这种报复心理想来在中国也不是一个两个,然而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所以在香港与方鸿渐的第二次相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的痛苦,而和赵母的一席家常在孙柔嘉看来是本性的完全揭示,可是不尽然,更有婚姻使一个各位闺秀蜕变成一个家庭主妇的因素在。也许是因为整个社会,苏文纨才显得格格不入,造作矫情。
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是方鸿渐和钱钟书最为偏爱的一个,然而也是着墨最少的一个,她恐怕也因此显得唯美甚至完美,唐晓芙,这个集活泼聪慧青春灵动于一身的女孩子,宛如混沌社会里一阵清爽怡人的风,实在可爱,她的自然大方与其表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thatgirl is forget-me-not and touch-me-not in one, a red rose which has somehowturned into the blueflowers。”(那个女孩是“勿忘我草”与“别碰我花”的综合,是红玫瑰变成了蔚蓝花)。如此浪漫的评价,怪不得方鸿渐舍各位闺秀而取小家碧玉,对她心往神仪、梦寐不忘。当然,如此完美的女孩子也有缺陷,她的执拗,她的负气,使她与真情失之交臂。她慷慨陈词,“我的爱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到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着我……”她不懂得通融,不能宽容的对待她深爱的人,她刺伤了别人,也刺伤了自己。她似乎把爱情看得很重,可又不知如何珍惜,轻而易举的就把它放弃了。
围城的读后感篇2
钱钟书的《围城》这本书给了我良多的感慨和取之不尽的人生智慧。
曾经,那本厚厚的有着灰色封皮的《围城》,庄严地立在我家书架的最高层,我曾试着读它,却被它的平淡与难懂击败。
最近一次捧起《围城》,是饶有兴趣地把它读完的。放下书本,我确切地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曾经晦涩的书,如今已经可以欣赏,曾经疑惑的情节,如今已经可以理解。现在我看《围城》,少了之前的畏惧,多了对其内容之深邃的赞叹。我在为自己能读完《围城》欢欣鼓舞的同时,又察觉到,自己读懂的,只是一点点皮毛。书中人物深层的性格,书里真正的精髓,我还没有领略到。此书精彩的内容,值得我细细重温几遍。这又使我不得不钦佩作者钱锺书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能体察得如此之透,而道出时却又如此娓娓动人又不乏幽默。正因为如此,《围城》不仅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还可以作为我的社会启蒙书,让我开始了解人情世故,试着分辨社会中的善恶。
书中的主角方鸿渐,留学欧洲后返回上海,远赴三闾大学任教,后去香港游历……对于他,我总有一种感觉,不论他去往哪里,都仿佛身处一座围城当中,给人以压抑之感。仔细分析,我觉得是他气量狭小、见识短浅所致。他对于自己喜欢的苏文纨胆小扭捏,在钩心斗角的三闾大学也无所作为,讲课的时候又自以为是,这些性格的短板,最终造成了他事业与爱情的悲剧。
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应当努力打破生活中的围城,积极地融入世界,以坦诚的胸怀迎接未来,以热情的态度待人接物。摆脱生活中的羁绊与束缚,胸中开阔,眼前自然有万里江山。
围城的读后感篇3
早就知道《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小说,说的是有关男女婚姻的事,书中最经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第一次了解《围城》,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位叫钱钟书的作家,是大哥推荐了钱钟书的《围城》,其他的就不怎么记得了。不知那时是因为什么原因竟然未读。现在想来真是可惜啊!说到钱钟书,我觉得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因为我一直把他和钱学森搞混淆。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一位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而一位是”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
我一向不太喜欢读长篇小说,这也许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总觉得太长了,没耐心看下去,平时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说。这可能与我经常喜欢写些东西有关,我写的最多的莫过于一些心情杂文了。我想当初,如果多看些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名著,那时我的作文修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长篇小说,直到这个暑假,恰好妹妹从学校带了本《围城》,我空闲之余就拜读起几年前本该早就读了的《围城》,并一口气读完了。其实上网的时候,曾看过《围城》,那时也只是在上网时断断续续读过,不过不知怎么,也不知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读下去,所以直到这个暑假我不算真正读过一部小说。尽管以前也曾翻阅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忏悔录》、钱钟书的《围城》,但我以为这个暑假所读的《围城》,才是我真正意义上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美永存!
围城的读后感篇4
很久之前就知道了那句著名的婚姻围城论,现在终于有幸拜读了这本大作,所幸并未让我失望。
书中讲述了方渐鸿留学归来到他最后结婚以后一系列的事情描绘了人间百态。钱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勾心斗角描写的很是生动,记得我在看他和赵辛眉他们去大学路上那段看的我简直头疼,人和人之间就是这样啊,各种鸡毛蒜皮,感觉好麻烦。对于他和唐小姐的恋爱真的是深表惋惜,本来是相爱的两个人却阴差阳错分开了。想想自己也有这种吧,明明知道是这样,但又无可奈何。
关于其中的语言是真的佩服,金句太多了,睡眠这东西脾气很怪,你不要他,偏来找你,请他,哄他,千方百计勾引他,他却躲的影子都不见了。写的真好,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句子。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所以说有人说希望钱钟书可以和张爱玲在一起,看两个人谁能刻薄死谁。
除了围城论还有那段著名的葡萄论: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好有哲理。
讽刺主义幽默下的众生百态~
围城的读后感篇5
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离婚的原因是什么?离婚的原因就是结婚。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两个拥有完全不同大脑、身体、性别、梦想、个性的人结合在一起,在以后几十年的共度时光里,很难想象他们能一直举案齐眉,相安无事,幸福终老。但凡选择婚姻,每个人肯定是对婚姻有所期许,一个最模糊想必也是最正确的答案就是,我们都想拥有幸福。即使一直坚持认为,婚姻是一种限制人的自由的'制度,发誓永远都不要结婚的钱钟书,遇到清秀高傲的杨绛后,也心甘情愿走入了婚姻的围城。
婚姻中有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夫妻间的绝大部分争吵是无法解决的。夫妻双方年复一年地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但没能成功,这是因为他们大部分的分歧源于生活方式、性格或价值观的根本差异。为这些分歧而争吵,结果就是浪费他们的时间,损害他们的婚姻。无论用什么方法,你都永远无法解决夫妻间的冲突,相反,夫妻双方需要弄懂那些之所以会导致彼此之间出现冲突的根本分歧,然后,在此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赞赏来容忍这些分歧。婚姻并不等同于一劳永逸的幸福,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最好的修行。
围城的读后感篇6
?围城》中,方鸿渐作为钱钟书笔下的一号男主角,自然是占据了很大的笔墨。钱钟书写这本书花了大量的时间,里面的语言犀利刻薄,特别是各种比喻,对人性的讽刺可谓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实,志大才疏,懦弱,爱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认为聪明却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要说他真实得可爱,却也不然,有时也是虚伪的。然而,在作品里,是一个女性“千方百计想要嫁”的人。可能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正好爱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里了。据说方鸿渐身上有钱钟书自己的影子,呵呵,这就不好说了。
我想,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也像写作一样刻薄吗?一般不会这样表现吧。听说过一个小故事,经常有人向他借钱,他总是借给别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别人归还。我向来认为,刻薄的人是可以装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无法刻薄的。从他的书来看,这种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为了写书而刻意这样做的。而他对借贷者的这种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盖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现。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这种刻薄的。如果都像温吞水一样,那就没意思了。
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看到他们一行人开始去往三闾大学的旅程,给读者的感觉是物质食粮的诱惑超过了精神食粮。非常值得一看!
围城的读后感篇7
方鸿渐,留学几年,惶惶终日,学历最终也是向爱尔兰人买过来的。回国路上,认识鲍小姐、苏小姐等留学生,面对苏小姐的钟情,方鸿渐觉得是一种负累和压力,却对唐小姐一见钟情。而赵辛楣,似于苏小姐两小无猜,十几年的追求,最终却不能抱得美人归,也算是死心吧。最后苏小姐嫁给了从未有过感情基础的曹元朗。这也是赵辛楣和方鸿渐关系和好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方鸿渐的人生旅途跟赵辛楣息息相关。
两人共同去三闾大学就职的路上结识了孙小姐。辛楣也无意中猜中了两人的结局,无意中也说出了孙小姐的性格,为人受过高等,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孙小姐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和方鸿渐的结合也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大妇。反观这种类型的夫妇,双方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都希望对方凡事顺从自己,以彰显自己的家庭地位和被尊重的需求。当夫妇双方都是这种想法,而没有一个人先低头,或者每次都是一方低头,这就慢慢造成了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都说婚姻双方应该是势均力敌的地位,其实这种相互压制,相互征服和被征服的心理,应该也是造成婚姻是座围城的根源所在。针对婚姻内的琐事,双方采取的也是太较真的态度,若凡事淡然些,可能就平息了很多。尤其是针对方鸿渐这种自尊心强,优柔寡断的性格,若处理事情不这么拖泥带水,果断下决定,也许后面也不会有这么多矛盾。
当然,事事不可能如自己想象般完美。人生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有时候也是义无反顾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虚无缥缈的。看起来好像有点悲观,实际上我们要明白,追求最终理想和结局的虚妄,也正是让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一些事物,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认识到其本身的意义。
这就好比是围城,在外面的人,着急想进来,而进来的人,觉得腻了,又想跳出去。所以结婚或者相守到老,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你只要了解这些最终的意义,就要明白,其实过程才是重要的,才能让你在时间的经历中,不会觉得无趣。
围城的读后感篇8
?围城》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这次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质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闻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
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种是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围城的读后感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