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读后感5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深刻的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和意义,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下面是吾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和平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和平读后感5篇

和平读后感篇1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组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却反映了农奴制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书中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描写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战争时期却会让我们更加盼望和平。现身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否应该珍惜现在温馨的生活呢?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不,应该从现在开始把握!

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也同样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去保卫自己的安静、和平的生活!

和平读后感篇2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和平读后感篇3

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宏伟的史诗,是现代的《伊利亚特》,汇聚了无数的人物和感情。在这片波澜壮阔的人类海洋上,翱翔着一个凌驾一切的灵魂,从容地掀起又平息一阵阵暴风雨。

高尔斯华绥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选择《战争与和平》。

他俩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评价无疑出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赞叹。

我青少年时期很不喜欢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觉得太罗嗦太艰涩,看起来太累。所以他的《战争与和平》直到2015年秋天才第一次读完。非常意外的是,我竟然读得很享受,感悟也不少。托尔斯泰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文学家,《战争与和平》的深度和广度其他作家很难超越。

读《战争与和平》,宛如看一场大戏,从起幕到慢慢地热场,一点一点地,直到高潮到最后,又重新变成一团星星点点的亮在黑暗之中。有太多的生命之花在这个过程中绽放又凋零,人们死去,有新生。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迷失在那盛世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有的人则用无穷无尽的经历换来痛苦,折磨,徘徊与选择,而更有所感触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你心有所想,并为之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最终必定会有所获。

感情,生命,经历与徘徊,不知自己会有多少日子了,而这些时候,又将投身何处呢?而真正的活过,是相对于死而言的吧。他要靠更多人准确堆砌而出我也不明白,那些能够活下来品尝果实的人是幸福的,也无疑是幸运的。而有更多更多的人,被埋葬在那抔黄土上,被埋葬在那堆金山银山之中。

和平读后感篇4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不朽之作。这本书凭借其宏大的历史场面、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井然有序的格局,自问世以来便受尽热捧,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战争与和平》描绘的不是一年或几年间的社会变迁,它的伟大在于将俄国19世纪初的社会历史全部囊括在内。无论是对四大家族的描写,还是对各种战争的叙述,都堪称经典。

从人物来看,《战争与和平》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士兵、平民,全书共五百多个人物。坚持自我的安德烈,勇于探索的皮埃尔,爱国为民的库图佐夫···他们都是众多人物中的一员,但他们的个人光辉却不容忽视。从思想内容来看,历史、哲学、婚姻、宗教等方面,《战争与和平》都有涉猎,并且十分精彩地将众多因素融为一体。

就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来说,他是上过战场的。所以,在对战争的描写中,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真实经验。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战争场面,不同的作战士兵,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并产生共鸣。

首先,书中所说的四大家族代表的正是那个时期的四种贵族。贪婪无耻、毫无责任感的库拉金家族;充满欢乐、真实淳朴的罗斯托夫家族;正直刚烈、一心为国的保尔康斯基家族;以及富裕、爱国的别祖霍夫家族。整部书从四大家族及其成员展开剧情,描绘属于那个时期的俄国历史。

其次,其历史性还在于对战争的描述。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从拿破仑称帝,到败走俄罗斯。其间各种战役和事件,如申格拉伯恩战役、莫斯科的大火、塔鲁季诺战役,都高度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让我们读起来大开眼界,回味无穷。

在《战争与和平》整部书里,列夫·托尔斯泰都在宣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尽力突显出人民力量的伟大,并且尝试建构真善美的世界。甚至也可以说,《战争与和平》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是给后人留下的无尽的精神财富。

和平读后感篇5

非洲大陆的夜幕落下来了,我坐在房间里,眼睛不想再看电子屏幕,拿出kindle正思索着再读点什么好的时候,看到了首页显示《战争与和平》已经读完了。有些不敢相信,也有些怅然若失,一下子真的不知道该读些什么好了。

想到自己当初下载这本小说,图的只是做一个了断。《战争与和平》,听名字就能感觉到这部小说的恢宏,而我一向缺乏理解与欣赏那些恢宏作品的格局。我总是更偏爱门罗这样的作家,简单得难以想象的语言,却把普通人的生活与困境刻画地无比真实,就像我总是担心在宏大的叙事里,每一个个体会不会就失去了鲜活,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何况那位作家还是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巨匠的名字现在听起来是那么遥远又陌生,加上他沙俄的背景,我总觉得他的文字会像《钢铁是怎样炼成》似的,带着共产主义色彩。

可是这部小说的大名出现在太多的地方了:报刊列出的伟大小说排行榜上、文学在线课程上、别的作家的小说里。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形容它是伟大的、经典的、属于全人类的。好像如果没有读过它,就没有资格说自己喜欢文学一样。

大夸张了,真有这么好吗?一直借口先再读点别的我,终于懒得再拖延下去。把资源捣腾进kindle的那点时间里,我又看到一些关于此书的评价,其中赫胥黎拜读的时候嘴里不停念叨着“是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的这段把我逗笑了。至于吗?

刚打开书的时候我也曾被左下角长达50个小时的预计阅读时间震惊到,当时我几乎确信自己会半途而废。神奇的是,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地,我还是把它读完了,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对于战争与军事一窍不通甚至全无兴趣的我,竟然内心也一路和书里的主角们浮浮沉沉。真是庆幸。

读毕全篇,对这部小说的伟大才能有一种更深的认识,对这位作家也才能有更深的敬佩。他歌颂了一种伟大,也讽刺了另一种伟大。前一种伟大是人民的伟大,后一种伟大是许多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眼里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伟大,也正是我一直惧怕的那一种伟大。

正因为托尔斯泰内心装着从贵族到农奴上上下下各个阶层的众生,他才会坚定地支持前一种伟大,也正因他持着这样一种立场,他的小说背景与故事不论多么宏大,其中形形色色的每一个人物才未失作为人的个体的鲜活。这样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整个作品的基调,我想也是他作为一个作家最珍贵的品质所在。

令人叹服的除了这种珍贵的品质,还有他无与伦比的写作才华,这份才华是语言贫瘠的我完全无法形容的。我只能在每一次他对人物的刻画上,每一个巧妙又顺理成章的情节上,每一回他鞭辟入里的分析中感受到,并被这种才华深深地折服。

虽然自己的阅读水平并不能支撑自己进入足够深入的地步,但即使只停留在一个粗浅的层面上,我也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深刻洞察、温柔关怀。更重要的,我感受到一种单纯的阅读的快乐。快乐到我会和朋友说,我像追剧般地把一部伟大的经典小说糟蹋成了一本网络小说。

不过就算在追剧这个浅薄的阅读层次上,我也应该好好地感谢托翁,感谢他在一系列的大风大浪、生离死别和人类灾难的最后,给了读者一个童话般的幸福结局。这算不算他作为作家的温柔。只是在达到这温柔的尽头前,人们走过了太长的残忍的战争之路。

战争背后的原因总是错综复杂,种种因素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战争的过程常常也令处于这个过程中的每个人感到面对这股强大的洪流,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无力阻挡,无法避免,只能被裹挟着向前。如今自己身处非洲,大多数工作之外的时间,只是呆在酒店的房间里闭门不出,曾经上外交口译时,老师做过好几个非洲国家的前大使,她总和我们说非洲是她走过的最美的大陆,然后我如今身在此处,却难有机会感受这片大陆的自然之美。从新闻上看,外面的局势越来越不太平,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安全感的地方更能感受到和平的可贵,感受到祖国和平繁荣的今天背后,是过去怎样带血的历史,和现在怎样巨大的付出。在民族声音浪潮越来越高昂的今天,我自豪的同时心里也暗暗地害怕,害怕真的狂热、真的开战、真的有人流血牺牲,那时会因此产生多少半死不活的母亲、支离破碎的家庭。可在当下这样的国际环境中,这样的趋势也是同样地那么无法阻挡、无可奈何。

他的书里写了那么多人的人生,我暗想这其中也有我的,至少在那些五光十色的角色身上,我偶尔看见自己生命里某段岁月的投射。对于人生意义的迷茫恐惧,被幸福拒之门外的伤心难过,以及身为异乡人的漂泊无根。遗憾的是,我共鸣的无非都是矫情又个人的那些烦恼,战场上保家卫国的勇猛、官场上一心为民的思虑、甚至大家庭中为全家幸福操心的那份无私与自我牺牲,我都没有。我还是一味沉陷于自己那窄小世界的得失之中。

没人因此责备我。托翁慈悲的雨露还是降下来,落在每个人的头上,也包括我的。回顾阅读小说这一路,心里经历的那些起起落落的情绪,有揪心、有同情、有感叹、有不忍、有伤悲、有喜悦、有满足。这些情绪不止针对在战争中身不由己的书中人,或是因战争分崩离析的家庭,也针对我自己,有时甚至还针对整个国家、整个人类。诚然,中间的某些片段也唤起自己不好的回忆,仿佛伤口又被扯开,令我感觉到鲜明的痛楚。可最后,它还是选择治愈了我,就像世界历劫无数灾难后,上天的甘霖最终还是降落在这一片焦黑开裂的土地上,渗透进心灵干裂的缝隙之中,滋润了它们,愈合了它们,给心灵又加入了新的生命力,就像又给生命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还是那个托翁迷弟赫胥黎说过的话,他说“一个人读过《战争与和平》后,他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至少在我的身上,我觉得他说对了。所以即使自己文笔拙劣,也还是想把感想记录下来,分享给愿意倾听的人。

和平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类作文400字5篇

寻找读后感通用5篇

《朋友》读后感5篇

历史读后感800字5篇

开学后读后感优秀5篇

学生读书读后感5篇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5篇

微小说病读后感优秀5篇

《木笛》读后感5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5篇

和平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