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读后感,我们能够发现阅读中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与亮点,写读后感不仅是对故事的分析,更是对人生的反思,吾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李镇西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李镇西读后感篇1
本书是著名家李镇西25年教学思想和智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集体主义是中学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师爱之源","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呼吸民主、科学、个性""是心灵的艺术,民主是的灵魂",其"爱心、民主",素质的思想和实践让广大教师感动、哲服,"未来班"的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令人向往,很多身处"迷茫"中的教师表示从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就是李镇西老师"自己和自己比"的真实记录。
李镇西读后感篇2
“一个真诚的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首先是充满感情的。离开了情感,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手记四“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
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
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李镇西读后感篇3
在读过著名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后,受益匪浅,摘抄一部分,自己享受也和朋友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享受。
“喜欢孩子”和“爱学生”当然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前者更多的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倾向,和品德没有多大关系;而后者虽然也属于一种感情,但更蕴含着一种者的责任,他与师德有直接关系。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推敲这二者的区别:“喜欢孩子”可能是凭个人的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爱学生”则意味着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善待这类学生的缺点,包括宽容他对教师的“大不敬”!——摘自《愧在初为人师》
有些老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的“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老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情感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她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立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摘自《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基础界近来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的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我理解这句话中“ 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蹲下去和孩子说话”,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为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所谓肢体的“蹲下去”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摘自《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不能以任何神圣的理由剥夺孩子的童年;这话反过来就是说,,应该把童年还给童年。……
李镇西读后感篇4
踏上工作岗位两年了,在这期间我有过悲伤,也有过快乐,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学生时代,我是一个勤奋而努力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我依然是雄心壮志,想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想着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可是由于缺少丰富的工作管理经验,常常会有棘手的突发事件让我束手无策。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一直在寻觅答案。
假期里读了名家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多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颇有感触。
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 ;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squo;做最好的自己squo;,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squo;做最好的自己squo;,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读到这里不禁问自己,在两年的工作中,我有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呢,有没有超越自己呢?
爱是永恒的。爱表现为对事业的爱,对对象的爱。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学习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只有那些不可爱的德孩子、后进生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阳光。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个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这些饥渴的花朵,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并且真正的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并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带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途径,怀着儿童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那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能理解学生的做法,从而让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这样的老师就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那他看到的学生,都是带着可爱缺点的可爱孩子。同时,如果想和学生相处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严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点我深有体会。
工作以来我都是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总是要求孩子们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总是觉得他们错误很多,例如上课迟到,不讲卫生,上课讲话,路队不好……常常会责怪他们,这样对改正错误并没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励的方式,用允许他犯错的方法来孩子,孩子们的错误越来越少了。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理念行走在道路上,爱事业,把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李镇西读后感篇5
李镇西老师的书,可以说百读不厌。《做最好的老师》更使我受益匪浅。虽然它不能真的像一盏明灯,总在迷茫的时候点亮希望,但细细读来,它却出事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解答了我困惑很久的问题——怎样做才算是好老师。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这也身份中做到最好。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帮助那些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精心备课,希望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细致地批改、辅导,希望每个孩子的数学成绩能不断提高;我严格要求学生,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我想法设法养学生的创造力……总是我进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名称职、合格、负责的老师,希望做一名好老师,让学生喜欢自己。的确,我的付出受到很多学生的尊敬,但是总有些学生不买账,常常有学生因“太严”而对老师心存敌意。我一直在想:是自己做的还不够?读了李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是不够,而是对于有些孩子,可能我努力的方向不对。
李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作为教师,我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追求。
是啊,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活动的目标。我们追求的不是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让这群长相各异性格万千的活生生的孩子个个都能健康地成长。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做学生的老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这这样才能赢得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不断品读《做最好的老师》,我一再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李镇西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柿子树读后感5篇
★ 能力圈读后感5篇
★ 作文书读后感5篇
★ 咖啡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