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出有深度的观后感,可以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一部好电影往往会在我们心中激起涟漪,观后感则是那份涟漪的记录,下面是吾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1
舌尖上的中国,我认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诉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诉你,怎么吃,和谁吃,在哪里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为数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哭的人,不是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为了他的那一句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难以想象的动人,顽固,竟然都可以成为味道的形容词,我们这才不止一次的觉得,原来,味觉也是情的来源。加上背景永远“勾人”的男声,画面的质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给人身临其境和心旷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当看到为生计奔波,远走他乡的国人的时候,谁没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带入了进去,谁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远远不止是吃那么简单。这部超脱了纪录片意义的纪录片实在是给人了大于更实际的现实的震撼。虽然你知道这是摆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张淳朴的脸上的每一丝感情,都是不掺假的真实。偶尔的背景音还是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中国的现状,虽然伤感,可是越是这样,传递出的人文关怀也就越加的浓烈,不同于那些新闻里的,法制频道里的念白,人们在这种打开心灵和感官,专注于感受的时候,传递出的这样的情怀,这样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爸爸,你太厉害了。”
“当爸爸的很能干的。”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异样的感动,不管脚步有多远,心永远都朝着故乡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难,都要记得一种永恒的感动,家,是最最温馨的港湾。
我不是个合格的吃货,不然就不会美食当前还有时间拿着手帕纸流泪。但是我是个有感情的文艺的吃货,所以,舌尖就是这样的,在每一个抑扬顿挫的声调之间,把不仅仅是如何吃,更加是对于中国的热爱,对于社会的关爱吗,对于家乡的思念,全部勾引出来,让你欲罢不能,又沉醉其间。
所谓的根正苗红,若是做到这样,倒也真真是,不负恩泽。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2
今天老师花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两集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也给了我们灵魂上的冲击!最开始看是是陶醉于那诱人的食物当中,接着看下来是钦佩与劳动人民的不是当中,最后是感叹于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当中!
在看第一集的时候,看着那些诱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们的兴趣认真的去倾听每道食物的神奇与诱人之处。在此片当中,它都有详细的介绍,每道食物的具体做法,它的讲述也是蠢蠢欲动。让我们边看边惊叹,甚至还留着口水。在观看那些美食的同时,那些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笋的挖掘,那些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就知道在什么时候挖的春笋最鲜嫩可口,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挖出春笋,挖出春笋后又该如何的保护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春笋该如何保存。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出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美食。正是因为他们勤劳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们!
当然,在这部片中,我也感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饮食文化。就像那些传统的习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欢自己做馒头,包饺子吃。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做出可口的食物。这样的习俗一代接一代的传下来,虽说,在当今这个机械化的社会,自己亲手和面蒸馒头、包饺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还是有人传承下来了,在这里我也希望不要让这种文化消失,有着更多的人可以传承这种习俗。繁衍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为了生活,为了让孩子上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用自己的体力换取一些钱。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挖取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种长在水里的美食——藕。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的厚爱,我也希望作为人类的我们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从他们兄弟两上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劳作与朴实。他们说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种亲切感,就感觉那些藕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挖出来的!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质朴的人,如今的我们在餐桌上随处可见藕,却不知道这些藕的背后有着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汗水。当我们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们都要想到那些勤劳的劳动人民,感谢他们的双手,让我们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虽说还只看了两集,但是这两集却让我受益匪浅!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3
这个纪录片我对它一直以来都算蛮有情感的。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它,并没有认为它的人物故事占比太多,其实正是有了这些人物故事我才更觉得有可看性。
中国人的情感文化已经绵延了几千年,它寄托于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可以说食不离情、情不离食。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生于安徽、长于江南,我的骨子里早就烙下了江南饮食的印记,幸好如今也不算离家太远,饮食文化都相近,也算是一种幸运之事。不过我的骨子里可能是个对于食物文化包容性比较强的人,各地的食物不管是否正宗,我都愿意尝试尝试。只不过囿于时间、地点和金钱无法实现,那么能有这样的一个作品能够让我见识到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广的`文化也是极好的。只是吃固然能够唤起人内心的馋虫,但是真正让人感动的仍是寄托于食物中的情感,更何况有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已经传承了千年以上,在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人和我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享受一样的食物,这种情感的纽带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思想和文化走到了我的面前,让我得以感知。今日是重阳节,按理说对于现代人,其实关于这个节日的记忆已经相当淡薄了,我们基本上已经忘记了应该用何种方式去纪念这样一个节日,可是食物不会,便是三岁小儿也明白今日该吃重阳糕了,这就是事物的魅力,它不仅仅拥有它原本的味道,更承载着人类赋予其千百年不变的情感寄托。舌尖正是传递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拍摄的手法厚重,也不会让食物的情感表达流于表面,很多人觉得舌尖关于食物的部分较少,或许是一带而过,并不详细讲她的制作过程,虽然有些可惜,不过事物总是在那里不是吗,比起食物,能够给我们展示那些我们并不知道的、知道了但丢失的传统制作方式,不也很好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可是谁又会再去了解我们是如何播种、如何收获,这些粮食蔬菜是经过怎样的工序被送到我们的餐桌上的,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奇迹,我们现在的旅游业主张回归农村、回归自然,自然与我们的食物是息息相关的,几千万公顷的梯田、各种各样的原始的耕作生产方式,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人在干着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正是这些奇迹才构成了我们整个的人类文明。有时候,能通过这样的纪录片了解到,也是非常可贵的。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4
我喜欢看纪录片,看过不少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美食纪录片。
看完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我们不难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优点,《舌尖上的中国》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符号、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
?舌尖上的中国》一种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书籍、语言、服装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看到不少我国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种材料、每种食物中各不相同的传奇历史。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我们老百姓走的最近,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传到食物里面。如果有谁能够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后的历史、传奇都写出来,我们必当看到和史记一样伟大的书籍。国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头吃饭同时追求更好的体验,这是吃饭的最高境界,不仅追求美味还要追求良好的审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代表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它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纪录片。养蜂夫妇虽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顿顿有着家乡味道的热饭,生活虽苦但也乐在其中。海上的夫妇贪早抹黑在捕鱼,为了微薄的收入、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简简单单的饭那刻却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哥哥为了弟弟用着简陋的藤条冒险爬到0多米的树上采集蜂蜜,那时间分分秒秒触动人心,蜂蜜虽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万分之一……。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件件来讲,即使讲完了那镜头外时时刻刻发生的故事呢。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浓浓家的温暖,这爱触动着每颗敏感的心……
有中国人聚集吃饭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续,就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国》后最大的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5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美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我们国家都有这样多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主要内容为各地美食生态。通过美食的多,来展现食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见识。
一道普通的菜就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这些不过是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特别要说的就是在我们美丽的苏州有水八仙是指茭白、莲藕、水芹、鸡头米、慈菇、荸荠、莼菜、菱都是人们所喜欢吃的。它可以烹饪出好多的味道,也可以生吃……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就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以上介绍的是我很喜欢吃的。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6
昨天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边看边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面食,职业割麦人那里,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麦场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这样的割麦人来的,他们大多从河南来,我们叫他们小河南,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妈就我和姐姐能帮忙,那时最讨厌过麦秋和大秋,因为我也要下地割麦子,那时56月份,天气热,而且麦穗痒人,之后是捆麦、打麦这些会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对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割麦真的是个体力活,看到那些割麦人,再看到那些现在的收割机,我只能说社会进步终将把古老的东西湮没在历史之中,看到他们的脸我只看了无奈和哀伤,他们真的是最后的割麦人了,在现在除了可能偏远的山区,基本上平原地带的麦子从种到收全部是机械化了,他们真的是要被历史遗忘了,我只能说,现在人基本没见过和经历过以上我说的那些所以他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叹时间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贴近他们的人才能品尝和体会,但是老人独自一人的晚餐,让我鼻子发酸,现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欢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连生病了都要立刻药到病除,其实根本不可能,时间真的是艺术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觉这一集的编导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独居老人、割麦人、留守儿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看到留守儿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触,我上大学时去过支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们需要翻几座山去上学,早上5点钟起床去上学,下午3点钟就下课,因为他们有好长的山路要走,回到家还要自己洗衣做饭写功课,他们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也只是在电话里叮咛安慰了。这些社会问题没接触的人只会觉得这与我无关,别人的事我管不了,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觉和心态,有时真的也是爱莫能助,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一点自省都没有,那么这个国家会怎样呢,在这里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编导的用心,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曾经有过璀璨的历史文化,但是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快要将这个国家席卷一空了,食物是个好的媒介,它承载着历史、传承、人情、文化、还有就是情感媒介,每个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家乡味,希望我们的家乡味能够留下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让她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7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丰富复杂的地理环境也成就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多种多样的食物原材料造就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美食,我们把它叫做大自然的馈赠。然而中国人也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换取这馈赠,他们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打捞,采摘,挖掘,在收获的同时也埋藏着新生,用这样的方式迎接着下一轮的馈赠。怀着对大自然的感激,怀着对大自然的憧憬以及对大自然的无线依恋……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以“大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专题全方位的将中国文化与中国饮食结合在一起,使得两者合二为一,使人获益匪浅。
然而,其中犹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国人对食材的灵感,创造与改进。用牛奶做成奶豆腐,配上醇香的奶豆腐,喝上一口,仿佛听见了远方草原上的悠长粗犷的牧歌。
就连原来简单到极致的食材,豆腐,让我惊讶的是,那份清寡竟然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气质……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这让我重新认识了豆腐这种食物,也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恬静与寡欲。进而,人们从豆腐中又衍生出毛豆腐,油豆皮等等美味的食物。这便是转化的智慧。
然而,食物的美味从某一程度上讲也是时间的作品,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死敌。可是智慧的人们创造出风干,腌腊,糟醉和烟熏这样的方法,让鲜食相比更加有风味的美味。它们便是时间的产物。然而,我从中也学到了中华民族对世道人心的一种感悟。我想时间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与故乡,亲情,坚忍深深融合在一起,纪录片中的一句话觉得说的特别好:“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让我们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厨房是创造美食奇迹的载体,没有人会想到各种或精致,或朴素,或咸,或淡,或酸或辣的'食物都是从那一方小小的隔间里制作出来。然而,这样的艺术品并不仅仅是调料食材的简单搭配,而是制作者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对用餐者的深深祝福吧。然而我也想用纪录片本集结尾当做这段的结尾:“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人与食物,人与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大整体,人依靠食物获取身体上的康健,依靠文化获取精神上的康健,而食物呢?又依靠着人的创造力焕发出极致的价值,文化靠着人的传承一直经久不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得不说,二者中和起来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的质感与内涵,也使一个国家真正做到了内外兼修。这应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所想达到真正效果吧!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