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划好课堂展示和实践活动,教案是教师为了提供高质量课堂教学而必须准备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吾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阿长与山海经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t;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 “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 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
新的敬 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已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过渡]
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性格?
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明确: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 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此前,先写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而又为什么
求之不得,“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有了这些铺垫,才能说明
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结
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拓展延伸。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
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作业:将自己交流过的短文整理在作业本上。仿照本文的写法用一两件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
《阿长与山海经》的反思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当时鲁迅饱尝人生的沧桑,生活动荡不定,故乡那纯美的风情与纯朴的人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开始着力描绘心目中那如梦境般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教学目标:略
三、教学流程: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三、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目标二、目标三
难点:目标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二、三;第二课时完成目标四;课后完成目标五。
第一课时
一、引入: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
写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一:点名回答
(一)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点评检查情况并一分钟记忆。
三、导入:
现在我们看到课文的标题。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她除了给我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还为我做过什么事?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请大家将课文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四、课文讲解,完成目标二、三:
(一)、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可以自由讨论。
1、看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明确问题一: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
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明确问题二:引导归纳,教师小结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
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
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
?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
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明确问题三: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
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明确问题四: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
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五、作业:巩固性训练
1、语文练习册本课练习一、二、三、四,巩固训练目标一、二、三。
2、课文后面的练习一、二,巩固训练目标二、三。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读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安排的详略。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先生除写到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惊诧、迁徙、敬佩、叠映、绵延悠长
率先、警醒、湍急、滋养、坚持不懈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吸引人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全班齐读第18-28自然段。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教师讲述: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四、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重点:作者在叙述所流露的感情和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阿长身上的坏习惯 。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讲故事的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狗,猫,鼠》,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有关知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概述阿长的故事。
明确:名字来历---睡觉摆大字--- 元旦吃福橘(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四、为阿长设计一份个人简历来认识阿长。
明确: 姓名 阿长
性别 女
职业 保姆
身形 黄胖而矮
年龄 不详
问题:
1、从这份简历中你可以完全的认识阿长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认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一个人的性格乃至她的内心世界。
2、这份简历中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了吗?
明确:姓名的来历,那不是她保姆的姓名。
3、一起读课文第二段,明确下,鲁迅花这么多笔墨介绍阿长的姓名对于我们认识阿长的性格与精神世界有用吗?
明确:有,从姓名的来历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别人随意加在她头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长妈妈社会地位低微,不被尊重。是个可悲的长妈妈。
五、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认识阿长与鲁迅,让我们一起结合发生在鲁迅与长妈妈身上的其它故事去走近阿长,走近鲁迅
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明确: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六、分析 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不耐烦,讨厌?
学生发言,做填空练习 的长妈妈?结合具体的`事件来谈。
明确: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行为粗鲁,不拘小节
教我许多的规矩(元旦吃福橘)---迷信,大煞风景,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文明的阿长的形象。
七、分析两个敬意。
1、那又是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两次产生新的敬意了呢?
明确:拥有伟大神力的长妈妈。
2、这两个敬意和神力在字典内是一样的意思,而在文章中变现出的是同样的情感吗?
明确:不是。第一个敬意源于长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个荒谬的故事,但长妈妈却讲的一本正经,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看出这个长妈妈很迷信,愚昧。也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是有反讽的意思。
而第二个敬意源于买山海经,实现了孩子心灵上的渴望。看出长妈妈是一个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的人。鲁迅对她的敬意是真的敬意,一种感激之情。
八、总结。
(1)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
(2)鲁迅以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
明确:深沉的怀念,仁厚而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3)、对比鲁迅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九、作业。
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6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
三、初步感知内容 :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
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
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四、学习字词:
1、生字正音:
憎恶(zèng wù) 疮疤(chuāng bā)
霹雳(pīlì)
震悚(zhèn sǒng) 诘(jíe)问
2、整体感知内容: 20分钟
(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懂得许多规矩,繁琐的礼节,迷信等内容则详写。
第二件事向我讲长毛的故事。写的较详。
第三件事写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这里没有详写长妈妈怎样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本书的,重点写我如何喜欢《山海经》及其他好书。这件事写的详细。
(2)这样安排与什么有关?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长妈妈与《山海经》本无任何关系。看到“我”对《山海经》的念念不忘,就来问是怎么一回事,在“我”看来,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既然问了,也就对她说了。当听到长妈妈说“三哼经”买回来了的时候,“我”全身都震悚起来了。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准的保姆,居然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又怎能不使“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反映了她虽然粗俗却很细心。她给“我”买的《山海经》虽然粗拙,但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成了“我”喜欢读书的启蒙。
(4)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的词语)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
具体分析过程:
阿长是一个没有姓名的保姆,大家是用别人的名字来称呼她的。
“我”起初对阿长的看法:“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
①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还竖起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点着鼻尖。
②向母亲告“我”的状。
③她粗俗: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我”所不耐烦的是她懂得许多规矩:除夕夜教“我”新年第一天如何说祝福的话、吃福橘等繁琐的礼节,让“我”如同受磨难一般。还有许多麻烦事如:有关死人、生孩子、拣饭粒、晒裤子的竹竿等。虽然愚昧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很善良。
让“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的原因,是她常对“我”讲“长毛”。拿人头当饭吃、拉小孩去当长毛、女人脱裤子敌人的炮就不响了。她肚子里装满了故事,“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却不料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幼小的“我”具有很大的诱惑,实在是深不可测。使我对她的感情由厌恶到赞叹。
“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以致于念念不忘,没有人愿意替我买,作为保姆的长妈妈却帮“我”买回来了,满足了孩子内心强烈的愿望。“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发生了大的'改变,产生了新的敬意。
四、课堂小结:
鲁迅认为长妈妈与《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长妈妈就没有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达到高潮的。
五、课后拓展:
你对本文还有什么疑问或自己的看法?请谈谈。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试题。
b组(中等生):整理笔记,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没有姓名 行为粗俗(不大佩服)
长妈妈
礼节繁琐 迷信 (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 (产生敬意)
帮“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
诚挚的感情,对她的思念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 给加点字注音:
掳去( ) 震悚(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
惧惮( ) 粗拙( ) 疏懒( ) 惊骇( )
2、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 哪些略写?哪些详写?
略写:
详写:
学习研讨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4、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
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
6、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7、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8、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9、课文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请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 300字左右的想象短文。
10、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7篇相关文章:
★ 痒痒树教案7篇
★ 环境教学教案7篇
★ 逃生的教案7篇
★ 篮球教学教案7篇
★ 植树问题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