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优秀5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教案是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吾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优秀5篇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旋律,体验大树和树叶之间的亲密关系。

2、理解两段歌词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学习用舒缓、跳跃声音来演唱不同的段落。

3、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4、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磁带以及录音机教师自备秋天背景图;自制活动教具小树叶若干片;幼儿人手一份小树叶道具。

活动过程

(一)、换位移情。

提问:小朋友,你们离开妈妈心里会有什么感觉呢?

(二)、学唱歌曲。

1、熟悉歌词。

(1)、秋天到了,许多小树叶离开了树妈妈,它们心里会有什么感觉呢?我们去问问它。

教师朗诵第一段歌词,并将小树叶粘贴在秋天背景图上。

(2)、“我们一起来问问小树叶吧!”幼儿学习按节奏朗诵第一段歌词。

(3)、猜想:小树叶会怎么说呢?

(4)、我们来听听小树叶是怎么说的,引入第二段歌词。

幼儿学习按节奏朗诵第二段歌词。

2、欣赏歌曲。

(1)、教师有表情的演唱整首歌曲,提问: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2)、教师分段范唱,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歌曲不同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提问:(第一段)离开了妈妈的小树叶心里是不是很害怕?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出对小树叶的关心呢?(教师引导幼儿用舒缓、连贯的`声音演唱第一段。)

(第二段)离开妈妈的小树叶非常勇敢、坚强、乐观、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出小树叶的坚定、勇敢?(教师引导幼儿用跳跃、断顿的声音演唱第二段。)

3、幼儿学唱。

(1)、幼儿随弦律哼唱两遍。

(2)、幼儿边唱边尝试用“小树叶”道具做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尝试领唱和伴唱。

1、教师领唱,幼儿用“啦”伴唱旋律。

2、个别幼儿领唱,其他幼儿用“呣”伴唱旋律。

活动反思:

?小树叶》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拟人化的歌曲。它采取了问答的方式,生动的表现了小树叶勇敢积极乐观的形象。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把情感体验放在第一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播放“秋天”美丽的视频,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引起学生对以往生活急眼的丰富联想,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歌词,解决难点

考虑到一年级识字量不多,在咬字,吐字方面更容易出错。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有意无意的让学生跟着我用拍手拍肩的方法读出歌词的节奏,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老师的口型,保持原来字音的准确清楚同时使学生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

三,情感体验,学习歌曲

由于歌曲的两段歌词所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情绪,因此歌曲的学习是采用分段教学,为了能让学生体会第一段树码吗的害怕与不舍,我设计了以“树妈妈”的一声叹息引起学生对“树妈妈”的情感关注。当我问:“树妈妈非常担心小树叶孤零零的飘到哪里都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养的声音和速度来演唱呢?第二段的教学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表演中体会小树叶的坚强,勇敢,声音由第一段的‘轻、慢’变成了‘响亮而富有弹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些不足:有一句是“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学生在唱的时候总是漏了一句飘啊,在下节课的教学中,应对这一句的演唱进行专项练习。

小百科:树叶是树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叶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感。叶子可以聚成一簇,也可以遍地散落。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谱,尝试进行简单的队形变化。

2.创编剪羊毛的动作,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3.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剪羊毛》音乐,队形及动作变化的图谱一张。

2.幼儿已欣赏过《剪羊毛》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

二、学习第一段,重点创编剪羊毛的动作。

1.你会剪羊毛吗?怎么剪?请几名幼儿示范。

羊一开始不知道要帮它剪羊毛,孩子可以做些什么让它知道?

2.师示范第一段。

我是怎么表演的?(动作顺序、舞步、哪段音乐开始剪的)

羊在一开始可以做些什么动作?

3.请部分幼儿表演。

三、看图谱学习第一段队形及动作。

1.羊毛剪完了,小朋友剪了这么多羊毛真高兴,羊儿也觉得很轻松,他们一起又跳了一段舞,还变化了队形呢,你们看。

变化了几种队形?你看懂了哪个?

请一组孩子试试看。

2.在变队形的同时他们还表演了什么动作呢?

还是请这一组孩子表演。

3.另一组孩子尝试。

四、完整表演。

将第一段和第二段连起来表演。

活动反思:

1.大班幼儿对队形的变化已有浓厚的兴趣。这从两方面可以看出来。其一,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队列训练,幼儿非常感兴趣。其二,在今天的活动中,本来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孩子注意力涣散,但到了真正开始站队形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回过来了。

2. 要求交代不够清晰。这是我的活动中的一个老问题,它不是指活动中个别的要求没解释清楚,而是整个表演的脉络没有理清,就像上次的.《金蛇狂舞》,也是这个问题。既然是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整个表演等活动的大概框架,然后再处理好其中的各个要素(动作、队形等)。所以活动的一开始就应该先通过清晰的示范和提问,理清动作的顺序:先去、再摸摸羊、再剪、再和羊一起跳舞。然后再就具体的队形变化开展活动。

3.队形变化的图谱设计得不够科学。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事特简单,写不出论文是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长篇大论几个字就能概括了,所以之前的反思也总是几句话概括一下。其实这不叫简单,这叫糊涂、马虎。当模糊地觉得一件事儿不好时,我总不习惯去深刻思考到底不好在哪儿,要怎么改变。对这次的图谱也是一样。在这之前没仔细看过队形的图谱,只是根据自己的编排、凭自己的感觉画了几个队形。画完就感觉图谱效果不好,挺乱的,至于具体不好在哪儿,又可以怎么改,我却没再细细思考。现在才感觉到,图谱的作用是让幼儿了解队形的变化,并能跟着图谱的指引知道怎么做,我的那幅图谱太琐碎,幼儿不能一下子看出原来的队形、要变的队形等。其实只需要把几个队形的样子画出来,如一开始的两排、后来的圆,至于具体的位置反正地上有点的提示。

4.过高估计了幼儿的能力。经常在活动前我会想象幼儿和我配合得很好的美好愿景,于是总容易过高估计幼儿的能力,比如《挪威舞曲》中对孩子分乐句编动作能力的预测、上次《剪羊毛》活动中对幼儿创编舞蹈动作能力的预测,再加上这次对幼儿按顺序走圆形能力的预测,并且我还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引导的能力,以为就算他们不会,就算活动中出现一些问题,通过我的引导也总能做好的。现在才发现自己的倔强,以及人本性中有些思想真的是很难转变,就算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下次还是会不经意地去犯,不知道要犯多少次、经历多少次挫败,才能把他牢牢记住,用理智克服这一不足,并逐渐内化为新的品质、习惯。可能以后在备课的时候我该先翻一翻之前进行的一些活动,回顾一下自己的不足,在来谨慎地思考新的方案。

5.另外,我觉得学会队形的变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技能目标,但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让孩子体验到那种跟着音乐愉快表演的成功感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让教师对自己的活动有信心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感觉上次曹老师组织的剪羊毛活动成功的地方。

6.开展课题快一年了,可成功的次数少之又少,今天上完后我几乎有以后都不想再上音乐课的感觉了,但是进行了反思后,又对下次活动充满了希望,我有些越挫越勇的感觉,希望下周再组织一次,但又非常害怕面对再一次的失败。

小百科:羊毛主要由蛋白质组成。人类利用羊毛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由中亚向地中海和世界其他地区传播,遂成为亚欧的主要纺织原料。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听音乐合拍做动作的基础上,学跳有情节的新疆舞。

2、按舞蹈情节记忆动作顺序。

3、初步体验新疆舞蹈的欢快与民族特色。

4、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新疆娃娃或新疆帽一顶。

2、人手一件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1、在《水果丰收》乐曲伴奏下,复习踵趾步及摘果子等动作。

2、了解《葡萄丰收》舞蹈情节。

(1)教师出示新疆娃娃或新疆帽,幼儿观察并说出这是新疆小朋友以及新疆人最爱跳舞的特点。

(2)教师讲解舞蹈情节。

3、学跳舞蹈。

(1)教师示范,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舞蹈,幼儿观察并说出老师跳了些什么动作。

(3)先练习“手”的动作。在座位上坐着做、站起来站在椅子前面做。

(4)重点练习踮步与进退步。

(5)教师边说故事情节,边示范舞蹈,幼儿跟着老师学习舞蹈。

(6)重点练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动作,在继续完整练习舞蹈。

(7)教师或一些幼儿戴新疆帽舞蹈,其余幼儿欣赏并拍手伴奏,体验新疆帽舞蹈的欢快情绪和民族特色。

4、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在教师指挥动作的暗示下,进行即兴地齐奏或轮奏。 对于踵趾步孩子还是不太会,一折一折的,没有美感!看来不止要教会,还要培养他们对于舞蹈的美感。

因为教室场地比较小,所以我把动作分成手和脚两部分。先根据情节练习手部动作。然后再站起来练习脚部动作。

因为有了故事情节动作顺序倒不难记。

就是踮步与进退步需要特别的练习。

活动反思:

这次音乐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学习维吾尔舞蹈的`基本步伐和手位,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学习好这个舞蹈,我预先创编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活动时,我神秘地对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维吾尔姑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什么呢?孩子们很好奇,猜各种各样的名字,当我出示“阿依古丽”四个字时大家都说太好听的,有的男孩子还兴奋地笑了。这时我马上给大家讲述创编的故事,想让孩子们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来熟悉舞蹈结构。

并提问:“阿依古丽早上做了什么事?她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接着我对孩子们说:“老师把这些事编了一段好看的舞蹈。”随着欢快的音乐,我热情地为孩子们表演舞蹈,让幼儿欣赏舞蹈,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开心极了,都嚷让着想学哪个哪个动作,顿时教室内变的嘈杂起来,我使了很大的劲,才让活动正常进行。整个活动上得非常累人,孩子掌握舞蹈的动作也不是太好。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活动过程和教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仔细回想,活动中女孩子对舞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习时认真仔细,积极练习;而男孩子呢,有的动作做的不到位,有的则根本没有认真学,活动时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和其他班老师一交流,她们也出现了这种状况。

如何改变韵律活动中的类似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针对班内幼儿多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幼儿分成男女两组,这样学习时对掌握不好的孩子老师能个别指导,根据男女幼儿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鼓励女孩创编不同的动作,在自己的实际能力上得到提高。

2、学习动作时,孩子之间会互相遮挡,可以把动作图谱先分散在教室四周,让孩子自由选择进行模仿练习,教师进行观察指导,等孩子基本掌握动作后,在放在一起连贯表演。这样,更尊重幼儿、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3、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来控制幼儿的情绪,如眼神、动作。另外音乐指令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1234567来让幼儿起立准备、7654321回到自己的位置。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形成良好的音乐活动常规,让音乐活动上得轻松自如。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谱学唱歌唱中的衬词部分。

2、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尝试用接唱得方式演唱,体验歌曲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图片、图卡、伴奏歌谱、视频。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认识"唻噢嘟"。

1.观察图片

教师:今天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副漂亮的图画,请小朋友们看看画上有谁?

幼儿:牧羊人。

教师:除了牧羊人,还有谁啊?

小结: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画上有一个牧羊人,还有山羊爷爷和一只小小山羊。他们呀正在高高的山顶上比赛唱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完整欣赏歌曲。

(1)教师:他们歌里唱得最多的是什么?

(2)教师:你们的耳朵真灵,他们唱了唻和噢嘟,这个红色的是唻,黑色的叫噢嘟,他们是一对好朋友,经常手拉手连在一起。连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叫什么名字呢?

(3)教师:他们手拉手连在一起的时候叫唻噢嘟,我们一起来喊喊他们的名字。(2遍)

(二)感受歌曲,学习歌曲。

1.分别学习三种角色的衬词。

(1)牧人的歌:

教师:那刚才唱歌时,你听到第一个出场的人是谁?牧人唱了两次歌曲(出示图卡),牧人唱的两次都一样吗?哪些地方你会唱的?上来指一指。(先个别示范后集体)

教师:听牧羊人是怎样唱的?

教师:我们一起来把牧羊人唱的歌曲唱一唱好不好?

教师:歌中说他的歌声多么嘹亮,什么是嘹亮?那你们能不能用嘹亮的歌声再来唱一遍?

教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老师唱第一句,你们唱第二句唻噢嘟,我唱第三句,你们唱第四句。

教师:我们来交换下,好吗?

(2)山羊爷爷和小小山羊的歌:

教师:牧羊人唱完了,接下来轮到谁出场了。(山羊爷爷,或小山羊),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谁先唱歌的?(教师范唱)(沙哑)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小山羊怎么唱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细细)山羊爷爷和小小山羊谁先来?

(三)完整

教师:我们用嘹亮的,粗粗的,细细的声音来演唱一遍,行不行?

(3)分角色演唱。

教师: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演唱,好吗?轮到哪个角色演唱,扮演的人就站起来唱好不好?

2.学习合唱部分的衬词。

(1)倾听合唱部分。

教师:牧羊人、山羊爷爷和小小山羊他们听到小朋友唱的歌那么好听,他们又要开始唱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回他们是怎样唱的?

教师:他们是怎么样唱的?

教师:合唱的时候他们唱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个唻噢嘟?蓝色可以表示什么呢?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谱唱一唱。

教师:这次老师唱的轻一点,请你们唱响一点,看谁唱得最好?

教师:这么多小朋友一起合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我们起立,站着来唱一唱合唱部分。

教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歌曲完整的演唱呢?

教师:你们唱的真好,我们分角色演唱好不好?谁想做牧羊人?山羊爷爷?小小山羊?

教师:聪明的客人老师肯定早就学会了,我们和客人老师一起来合作完整的演唱这首歌曲好不好?

教师:你们唱的又认真又好听,和客人老师合作的也很好,表扬下自己!

(三)介绍背景。

教师:你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孤独的牧羊人》。我们把这首好听的曲子去唱给其他弟弟妹妹听吧!

教学反思:

歌唱教学的启示

?孤独的牧羊人》是外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歌词和曲调都特别好听,歌词经过改编后,使得歌曲内容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感兴趣,更容易理解。这首歌曲通过旋律、衬词的形式表现活泼、诙谐的风格。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幼儿感受优秀的音乐元素。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幼儿感受优秀的音乐元素。除此以外,这首歌曲还表现了孤独的牧羊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幼儿的交往机会较少,孤独感日益增强。这首歌曲可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用更积极的态度和更智慧的策略去面对各种消极情绪。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本人的音乐教学风格,我适当的降低了难度,运用了更多体态、肢体语言和表情的变化来对幼儿记忆歌词进行感官上的有效刺激,学唱部分刻意用了比较固定的动作和表情来作为提示,以便形成幼儿在记忆中的定型。学唱过程中有意选择采用教师体态上的高低变化给予幼儿有关音高和音低的教学暗示,以解决教学中旋律上的难点问题。考虑到歌唱活动本身反复练唱的枯燥性,我将幼儿练唱过程变换成对唱游戏,不管是分左右幼儿,还是幼儿和老师,还是我们和在座客人老师,都是对歌曲本身的练唱,都为幼儿尽快掌握该活动的重难点提供了试练的机会。而幼儿练习时伴奏老师始终给予曲调的提示,是为了让幼儿的每一次练习都能在曲调上有清晰准确的指引。

为了准确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特点,我对班上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需要进行分析。幼儿对"孤独"有一些来自生活中的经验。我可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迁移到作品中来。虽然歌曲衬词部分音域较宽,八度音程大跳较多,不容易唱准,不过由于幼儿有看图谱的经验,由一定的理解符号的能力,所以图谱教具是本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歌词大意,让幼儿通过视觉来准确观察和学习。

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发现学唱进行到后面部分,发现幼儿大致掌握了,不需要我再用动作暗示,我便马上调整了策略,针对个别重难点,用口型而不发声的方式加以提示,给了幼儿记忆搜索的过程,促使幼儿产生逻辑反应,唱出了后面的歌词。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篇5

一、游戏玩法建议

第一段:炒豆豆单圈变双圈两个合作炒豆子游戏,在游戏的最后包剪锤游戏中,根据输赢,分为双圈。

第二段:拾豆豆双圈变单圈分为两个角色进行互动游戏,小豆豆和拾豆人。

小豆豆听音乐变出不同的豆子造型,拾豆人看好豆子出现的方位去拾。

在第二段间奏出变回单圈,开始循环游戏。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学玩游戏《拾豆豆》。

2、通过讨论、同伴学习、经验迁移等尝试创编与理解音乐规则。

3、在游戏“包剪锤”和“拾豆子”游戏中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复习拾豆子游戏。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玩拾豆豆的游戏

和第二个小朋友玩了什么游戏?

2、学习幼儿第二段掌握拾逗人和小豆子之间的互动游戏。

指导语:妞妞很喜欢玩拾豆豆的.游戏。

(1)观看示范

谁是豆豆?谁是妞妞?你是怎么知道的?

妞妞是什么时候拾豆子的?(豆子出现的时候)

(2)教师做豆子,幼儿做妞妞,练习拾的动作。

指导语:我来做豆豆,你们来做妞妞,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什么时候拾豆豆呢?注意豆豆出现的时候就开始拾。

(3)幼儿之间分角色练习。

指导语:两个人玩游戏,怎样很快的确定谁是妞妞、谁是豆豆呢?我们刚才第一段完了一个什么输赢游戏?赢的人?输的人?那如果平局了怎么办呢?(快速商量)

3、掌握双圈游戏的玩法。

(1)站单圈,练习单圈到双圈的转换。

指导语:猜拳游戏结束后,谁到里圈当妞妞?(在间奏的时候,妞妞定进来和豆豆面对面站好,变成双圈)。

(2)完整玩游戏一、二段,练习间奏出由双圈变成单圈。

指导语:马上我们又要站成单圈重新开始游戏了,怎样变成单圈呢?

(3)完整游戏3-4遍,讨论交换朋友的方法。

指导语:怎样才能拾到更多的豆豆呢?(妞妞向手腕花方向走一个)什么时候交换朋友?

4、完整进行游戏。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假期安全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潜水艇教案5篇

幼儿园音乐教案7篇

幼儿园大班安全日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5篇

幼儿园音乐教案通用8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最新5篇

幼儿园音乐教案推荐7篇

幼儿园大班妈妈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优秀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