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对自我成长的审视,帮助我们在每个阶段中不断提升自我,写心得的习惯能够培养我们的专注力,使思维更加集中和高效,吾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庭课堂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庭课堂心得体会篇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是社会主义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家庭,对提高国民素质,对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搞好家庭,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明确家庭的地位
接受家庭的主要对象是家庭中未成年子女,他们多系独生子女,被视为“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其最大的弱点就是“独”;
又因为和成年人接触的机会甚多,易形成早熟。须知,这时的是对人生起重要作用的阶段,这个阶段一旦错过,将影响终生的发展。然而现在不少家长受着“子女少”、“一代只管一代”等错误观念的影响,听其放任自流,有的甚至认为是学校的事。其实,正因为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口少,家庭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充足的精力管教。因此父母应明确家庭的地位,充分认识到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学校,并掌握家庭的技巧,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提高家长的道德素质
人的品德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在人们身上的体现。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最小细胞,父母的品德素质,家庭的是奠定子女品德的必要基础。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父母的思想及其世界观和人才观,是影响子女做人的思想基础。身教胜于言教,家长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通过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影响和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三、与学校有机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起着更直接、重要的作用。搞好家庭,提高家长素质,就要做到与学校有机结合。教师要经常性进行家访。在家访过程中教师要向家长传授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家访时要针对孩子的表现,与家长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家长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下去孩子,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家庭。学校与家庭要定期与不定期联系机制,随时保持联系。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家访的时间和次数都受到限制,家长要通过电话、信件、互联网等多种形式,与学校保持经常的、及时的联系。
四、遵循家庭的原则
家庭的方法与效果因家庭而异,因个人而不同,但的基本原则所有家庭应严格遵循。全面关心。家长要关心子女的学习但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分数,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才是家庭的根本。家长首先要孩子做一个正值、诚实的人,懂得做人的起码道德,学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健康。现在许多孩子的学习负担很重,家长再布置外加作业,使孩子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剥夺了孩子玩的机会,严重影响孩子身体的发育和健康。家长要给孩子一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快乐的成长。爱严结合。家庭要从爱出发,用父母之爱打动孩子的心。但爱孩子就必须严格要求孩子。严格要求能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家长对待孩子应有共同一直的要求,不能各自指东打西,更不要出尔反尔,让孩子无所适从。以身作则。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家长的以身作则,还必须伴以说理。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向孩子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孩子反复实践,直至成为孩子的自觉要求,形成孩子的良好品德。循序渐进。家庭要针对孩子的遗传素质、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布置环境,制定目标,选择内容,使用方法。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内容和要求要适当,从少到多,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正面引导。家庭中,父母要用平等、民主、耐心的态度,以说理和表扬为主,多用榜样的力量,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家庭课堂心得体会篇2
女儿自进入八中以来,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作为当家长的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也更要感谢学校及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和劳动。
由于我家处于远郊区县,女儿从小就同我们生活在一起,当初在要不要送她到八中读书这件事上,我和妻子争论过,也犹豫过。怕每周往返路途遥远她受不了那个苦,也怕她不能适应那里的环境。但实事证明我们选择是正确的,虽然在开学之初她表现出短时的不适,但在老师及同学们的帮助下,加上我和她妈妈的引导,她很快就融入了新的学习环境。
作为一名父亲,我一直关心女儿的,也很想她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家庭这个问题上,主要是靠传统的一些观念和做法来孩子,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有些方法越来越不适宜了,也达不到我们的初衷,我们为此有时也很迷茫。通过参加女儿的家长会,与老师们沟通,以及女儿进入八中后带来的可喜变化,我对八中的理念,特别是高度重视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沟通的做法非常欣赏,这为我们家长与学校共同好孩子搭建的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这次,我有幸拜读了俞敏洪先生家庭心得及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去老师》的部分章节,其中的很多观念及理念读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醒悟,让我和妻子都感觉在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我们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不断改进和总结。我觉得作为家长今后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积极与学校、老师配合共同完成对孩子的培养:
首先,家长要给予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里成长,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思想、做人的准则等都将对孩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生活在父母恩爱,和谐温馨的家庭中的孩子,也应该是积极向上、具有爱心的;反之,往往那些问题少年都是生活中长期家庭不和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像我们这个家庭,女儿周末才回来两天,我们将尽量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少看电视少上网,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同孩子一起多读书看报,一起散步聊天,与孩子一起分享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其次,对待孩子要有耐心、讲方法。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时,特别是一些非原则性的如粗心大意、时间观念差等小毛病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能操之过急、求全责备。要适当留有余地和时间,让其感受这些小毛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不便,自然就会慢慢改善。
再次,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多做鼓励。学习好是每个父母的心愿,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出好成绩。但在每一次考试时,孩子都将不同程度承受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的压力,越想考好却越考不好。女儿上期期末考试前她压力就很大,也表现出焦虑不安的心态,我们就不断开导她、鼓励她。尽管她期末考得不是很理想,我们也一点没责怪她,希望她继续努力,争取下期有进步。除学习外,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不断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
最后,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关心孩子也要讲方式方法,孩子最终要长大成人,不可能总在父母身边。所以,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不能一有困难就找父母,事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遇到困难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觉得要都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有些事情哪怕是孩子一时可能做得并不好,但对她也是一种体验和感受。
作为家长,我们同学校及老师的心愿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之人。
家庭课堂心得体会篇3
很多家长、老师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方法,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看了以下分析和推荐的视频资料,相信您就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答案了。
由于在现时的社会大环境、应试模式和接收西方开放式等重重因素影响下,我们的孩子就像生活在一个大染缸里一样,很容易就被染污了,沾染上某些不良习气,例如娇横任性、叛逆不听话、不诚实、上网成瘾、打架、厌学、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等问题,尤其是处于幼儿及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情况更为严重!的目的`就是要改正孩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由这些观念导致的各种错误行为。虽然孩子的方法很多,有的人采取虎妈狼爸式的,还说是“赢在起跑线上”,人的一生其实是马拉松式的长跑过程,即使赢了起跑线,能跑多远、坚持多久、谁笑到最后还是未知之数,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因而个别人所谓虎妈的事例无论他们成功与否,都不值得崇拜、学习模仿、甚至广泛推广,这样会给绝大多数孩子造成永久的、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不堪回首的童年就是这样导致的!如果打孩子进行体罚,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将来会报复到年老的父母和孙子那一代人的身上,所以暴力方式的害人不浅啊!相反,反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显得重要。
在此,诚挚推荐各位家长和孩子们观看陈大惠老师策划监制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大型公益论坛系列纪录片《圣贤改变命运》(又名《弟子规说明书》),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关于德育与家庭的免费网络资源,能在快乐和感恩的氛围中感悟人生的真理,有助孩子提高健康成长学习进步,认识灾难事故因何发生,能做到趋吉避凶,真实不虚!能针对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是一剂治疗良方!《圣贤改变命运》(可以在百度视频或者优酷土豆搜索播放),但愿看过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并且继续利益他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社会大环境。
家庭课堂心得体会篇4
我们知道,要开车必须有驾照,当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而做父母,我们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无证上岗了。所以我觉得与其孩子,不如与孩子一起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一、学习放手,给孩子真正的爱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不争的事实。怎么造成的呢?静下心来反思,还是我们大人的原因。在家里,父母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珍爱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着,每天几个人围着一个人转,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他什么,什么事都给他代劳了,他用什么来锻炼自已的能力呢?而我们往往却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只要你学习搞好了,其它事不用你操心。”这里,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生活的能力与学习能力是相通的,是能够相互促进的。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就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也是一个思维逻辑性强的人。这些素质表现在学习中,其潜力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家长应该尽量放开手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
二、学习自律,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他反射出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
所以,家长要孩子还得先约束好自己,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这样孩子有一个好的榜样,就算我们家长没有多少说教,孩子也会自觉地跟着去做。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平时,家长的所作所为,孩子们都在看着,同时也会影响孩子,每位家长都应该用良好的环境和榜样去影响、熏陶孩子。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
不让孩子玩手机,家长可以率先捧起书本;想让孩子早睡早起,家长就得有时间观念;想要孩子不挑食,家长在餐桌上就不要挑三拣四;想引导孩子完成目标,家长监督起来就不能时紧时松;要想孩子不说谎,家长就得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自律不能片面设定在学习一个方面,而应该把自律的培养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细节处。
三、学习沟通,和孩子成为朋友
孩子为什么不愿与大人们交流,不仅仅是代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家长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以一种教训的口气,不停地抱怨,不停地责备。这样的亲子关系,只会越来越差,那就只有沟而不会通了。因此,我们要放下传统的家长尊严,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成为孩子的'朋友,和他们主动交心,让他们愿意与你分享心事。
自从孩子上学后,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围绕着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学习展开的。于是,我们和孩子们的交流就放在每天吃晚餐的过程中,问问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新鲜事,有什么感受,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津津乐道,有开心,有烦恼,我们对孩子的所有话题表示非常感兴趣,从孩子的述说中去发现有没有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引导孩子想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醒孩子应注意的事项。有时候,还会问问他们今天课上学了什么内容,在他们讲给我们听时,我们有时会故意说一些错误的认识和想法,他们就会按上课的内容来纠正,这样,孩子不仅就记住了上课的内容,还让他们很有认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轻松开心的聊天,无形中让我们亲近了与孩子们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做学习型家长,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庭课堂心得体会篇5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一种良好的家庭,能有助于孩子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能培养出长大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想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让孩子养成那些好习惯,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您要先掌握一些家庭的知识。和您分享一些成功失或败的方法,望您能体会出家庭的真谛。
1、成功的家庭
成功的家庭,一定不能缺少夸奖。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如果家长会对孩子说:“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妈妈相信你。”孩子就会充满信心。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依赖心理,是家庭中不能不谈的话题,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家长就肩负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因而,选择适合的机会,教会孩子独立自主,让孩子自己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是成功家庭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每个人的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学习生活的习惯都要。懂得与孩子沟通的家长会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孩子也比其他小朋友要高出一筹。
2、失败的家庭
面对孩子的同一个问题,一些家长常常会这样做,家长不分时间按场合的过度夸奖孩子,让孩子的自信转变成自负,因此“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一般或差时,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多了。溺爱就会成为现代孩子不可避免的现象。本该自己做的事情而要求爷爷奶奶代办,父母给孩子盛饭,孩子随意差遣父母,失去自理能力。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帮助他克服缺点,同时也严格要求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孩子成长起来。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特别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们现在学习非常好,到以后的学习都非常麻烦。家长应监督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做好,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因学习时间较长,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学习而厌学的心理。
智力发育,情感及社会道德样样都不能缺少,只有全方面的好孩子,才能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家庭课堂心得体会篇6
聆听武校长的家庭讲座,我颇感收益良多。其中的一个事例,尤其令我感触深刻。
武校长讲到,电力工程队在深山中架设电缆时,由于沟深壑险,把电缆线从一座山梁扯到对面的山梁上去,极为不便。聪明的施工人员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放飞风筝,让风筝落在对面山梁上。然后,把“风筝线”逐渐变得粗起来。当“风筝线”粗到足以承受电缆的重量时,最后顺利地把电缆牵引过去。
这个聪明办法令人拍案称奇,其过程更是耐人寻味。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风筝线’逐渐变粗”的巧妙过程,细细的风筝线能成功地牵引电缆吗?地球人都知道,当然不能!可是,在孩子,特别是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家长恰恰忽略了那个让“‘风筝线’逐渐变粗”的巧妙过程,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
由这件我联想到自己的一些做法。初接班这个时,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一多半男生长期不交作业……我从每天早晨组织学生搞接力赛跑做起,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意识。这种意识,迁移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班风班貌渐渐好转。鉴于学生不爱学习,我就从读故事书抓起,让学生爱上读书,爱上学习……
总之,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前提嘛,是付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
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长”……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3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偏离方向。
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扬子晚报》的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缺失了“人格平等”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职责。
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对职责的漠视,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易出错。
家庭课堂心得体会篇7
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大家午时好。很高兴能在那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孩子的心得体会。我的女儿吴__今年7岁,学习上她自觉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她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充满爱心。从上幼儿园大班开始,她就比较懂事,时常能带给我们温暖、感动与惊喜。进了小学后,在教师的悉心和培养先,我们感觉她提高明显,对学校生活适应较快。借此机会,我要异常感激班主任王教师以及所有其他教师,多谢你们为孩子付出那么多辛勤汗水和无尽的爱。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期望,今日的幼苗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所以每对父母都会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用爱心、职责心给予关心指导。可是尽管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共有的期望,但并不必须都能够如愿以偿。家庭实际上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水平。刚刚听了陈教授的报告,感觉有很多收获。在座的教师也都是专家,你们关于的理论以及的实践都比我丰富得多,生动得多。我深知在孩子方面,我也就是小学生水平,但我很愿意在专家面前谈谈有关孩子的感受,期望得到你们的批评指正。
一、创造温馨环境
(一)达成共识。尽管我和她爸爸工作很忙,可是我们对都很重视。我们购买或借阅过有关的书籍,在一齐交流对的认识。当出现上的分歧后,我们能坐下来坦诚交谈,直到达成共识,这样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言行都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对她的不足有近似的解决办法,不至于今日告诉她这样做,明天告诉她那样做,让她无所适从。
(二)营造学习氛围。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条真理。活到我学到老,也是我的座右铭。在我家,能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在灯下看书学习。女儿很小的时候,看到我们在学习,她也就很习惯地捧一本书,小的时候她就缠着我读给她听,之后我就鼓励她自我阅读。慢慢地,她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因为我经常让她读些散文诗歌,她有时还会写出一些小诗歌,充满童趣。我和她爸爸会细心地帮她收集起来,有时静下来与她一齐重温她写出来的小文章,彼此都感觉是一种享受。此刻每一天午饭后,她都会静静地坐在那儿,读自我感兴趣的书。
二、培养良好习惯
有一条谚语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构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但培养孩子的习惯,不可能经过简单的一通批评或在训斥就能实现,必须要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引导孩把决心、口号落实到行动上。
(一)鼓励少说多做。经常孩子应把空想、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实事上,告诉她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
(二)注重循序渐进。比如:培养孩子背英语单词的习惯,一开始只能要求背2~3个,以后习惯养成后,能够慢慢增加量。女儿4周岁就开始学钢琴,前2年都是我陪着学,但我工作越来越忙,经常不能陪她,于是她渐渐放松了学习。我想,必须培养她独立学琴,否则极有可能半途而废。我把独立看谱、练琴的想法与她以及钢琴教师进行了沟通。一开始,可想而知,回课的质量十分差,不是节奏不对,就是乐谱看错,但我没有慌张,她愿意自我练琴,已经是很大的提高。我和钢琴教师不断鼓励她,并且有意识地放慢教学速度,使她渐渐适应了自我联琴。半年之后,我们已经把速度提高到原有的水平。从此,她提高十分快,并且在烦恼的时候她会用弹琴去放松心境、舒缓情绪。我偶尔也会站在她旁边听她练琴,但已经是带着欣赏的心境去听琴,再不用愁没有陪练时间而内疚万分了。此刻我开始动员她写日记,也不是每一天都要求她写,而是告诉她把每一天感兴趣的事情写下来,长短不限,她坚持得也不错。
三、勤于沟通,多加鼓励
(一)平等沟通。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我的孩子,也不会有孩子去拒绝父母宽广的胸怀和炽热的爱心。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稍微懂事时,我就告诉她:“你和妈妈是平等的,我不会骂你,更不会打你,但你必须把你遇到的或是高兴、或是委屈事情统统告诉妈妈,这样就等于妈妈陪着你又长大一次,我会很开心的!”的确,我十分乐意与她谈天,我会把我对事情的看法尽量用她能听懂的方式告诉她,与她无所不及的交流使我们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她也就十分愿意听我的评价,很能听得进去我们的观点。
(二)真诚鼓励。我深信: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善于发现她与众不一样的长处和优点,看着她一点点提高,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并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我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简单呵斥或冷言冷语,而是耐心开导,进取供给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得一天晚上,我和她爸爸还没有回家,她给爸爸打电话,言语中透露出情绪不高,似乎有心事。我们赶回家后,耐心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原先她今日数学考试没考好,只考了92.5分,她看着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说朱教师发下试卷后,自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我的成绩。我一方面暗自为女儿有强烈上进心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认真看过试卷,与她一齐总结分数低的原因,不仅仅有粗心的因素,也有她本身没有理解题意的因素,她同意了我的看法,之后针对她理解错误的地方给她进行了讲解,最终,我告诉她:分数不能代表全部,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题意和解题方法,考试是一次检验,问题总是提前暴露出来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人才能不断提高,我带着简便的语气让她慢慢恢复了欢乐与活泼,事后,她认真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认为,如果我当时皱紧眉头,严厉批评她,可能会让她更难过,并且会暂时怀疑自我。
家庭课堂心得体会篇8
一、家校共育:
1,在孩子的这条路上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携手同行,给予彼此充分的尊重与信任。缺少家庭的孩子犹如没有根须的浮萍随时都有可能被浪沙埋没,而缺少学校的孩子犹如未经风沙洗礼的花朵容易枯萎。所以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才能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2、在生活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的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让家长批改学生作业,成为“编外教师”。而也有个别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撒手不管,把孩子的重任让老师扛起。自己做起轻松的“甩手掌柜”。
3、这种对理解的偏差,让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从而导致家校共育的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的引导和家庭的熏陶,学校为孩子提供学习知识、培养素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平台。而家庭让孩子感悟爱与亲情,帮孩子树立健全的人格。
4、所以孩子的成长和需要学校和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顺利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所以理顺家校关系和摆正家长与老师的角色关键在于“共同合作”。
5、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学校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是基础,是对学校的必要补充。所以家校各司其职,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6、家校共育,目标在“育”,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和家庭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我会紧跟学校的步伐,好好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尽最大努力做好“家校共育”这项工作。
二、如何孩子:
1、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很多家长朋友常常忽视培养孩子的自信,维护孩子的自尊,家长应该经常对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行为予以鼓励。
2、在批评孩子的错误之前,首先要表扬他好的一面,维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表扬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行为,然后再解释为什么错了,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维护和自信心的培养。
3、很多的批评可以变成对孩子提出问题,其效果也会比批评更有效,孩子的契机有很多,比如安排孩子做家务,到邻居家借东西,让他们自己买日用品等等,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家庭课堂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 课堂培训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