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课堂更加有条不紊,写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是吾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班科学声音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科学声音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的声音,对周围各种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初步了解“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
3.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重难点:
探究并辨别周围不同的声音。
了解“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
“动物叫”的手机铃声、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雷声、鸟叫声、水流声以及警报声、鸣笛声等音效、瓶装豆子、瓶装水、哨子、碗、水杯及各种打击乐器若干,卡纸。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引发探究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精彩的魔术,你们可要仔细的看,认真的听。(师在魔盒里放入手机,用纱布蒙上,用手挥动,用嘴轻轻一吹,手机铃声响起动物的叫声,让幼儿仔细听辨,引出话题“声音”)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猜猜这是从哪传出来的?(引导幼儿说一说)
(这一环节的魔术导入,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并能从幼儿熟悉的动物叫声入手,激发兴趣,点燃探究欲望,为下一步探究“声音”做好铺垫。)
二、谈话交流,初步探究。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
在家里你们都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声音,感知生活中各种声音,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师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电话声、电视声、汽车声、炒菜声、洗衣机声等,我们每个人随时都会产生声音,比如说话、走路、拍手、笑、哭、咳嗽、喝水、关门声等,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很棒,今后我们更要注意倾听,发现更多奇妙的声音。
三、辨别不同的声音,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幼儿欣赏大自然中奇妙的声音,并让幼儿听一听,辨一辨,学一学它们都是什么声音?
师:播放音响(风声、雨声、雷声、鸟叫声、水流声、水滴声),幼儿倾听。
师小结:大自然中有无群的奥妙,还有更多更奇妙的声音,希望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能善于观察,善于聆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四、小实验:振动产生声音
1.引导幼儿感知“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让幼儿用手去摸喉咙,嘴里大声喊“啊”,感知声带的振动,明白每个人之所以会发出声音,都要靠声带的振动。)
2.师在桌子上摆放多种物品:口哨、碗、瓶装豆子、瓶装水、水杯、木琴、塑料瓶、盒子、筷子、塑料玩具等物品若干;
(先让幼儿观察、倾听,这些东西有没有声音?在引导幼儿全体参与,每人选一种物品去尝试、去探究,怎样才能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并观察、倾听、思考。然后,再让幼儿说一说“你是怎样让这些东西产生声音的?”,让幼儿了解通过“碰撞、摩擦、敲打、滚动……”等,都会产生声音,明白物体振动了就会产生声音。)
师小结:物品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五、游戏活动:寻找声音朋友
1.引导幼儿尝试让自己的“身体产生声音”,并互相交流分享。
(引导幼儿全体参与,说一说让身体产生声音的方法,并表演示范。)
2.给幼儿每人一张卡纸,自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卡纸产生声音”。
3.引导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声音朋友。(例如:关门声、琴声、凳子声、玩具声……),互相交流分享。
延伸活动:
音乐游戏“与声音朋友一起跳舞”
1.让幼儿每人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尝试让它发出声音,并说一说方法;
2.引导幼儿让乐器按节奏发出美妙的、有规律的声音;
3.为歌曲《春天在哪里》伴奏,一起游戏,一起舞蹈。
(师幼一起敲打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幼儿体验美妙声音带给人们的愉悦之情,充分感知打击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并大胆表现自己。)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本节教学活动我从“魔术声音激趣导入→说说生活中的声音→欣赏并辨别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尝试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游戏活动“寻找声音朋友”→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快乐”,整个环节层层深入,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小班科学声音的教案篇2
活动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对于刚进入大家庭的孩子们来说倾听声音是非常感兴趣的事情,而且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想去探索,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倾听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辨别各种东西发出的不同声音。
3.通过探索和操作,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人手一份,分别装上沙子、豆子和玻璃球。
2.打击乐器若干。
3.活动室四处分别布置成各种小动物的家。
4.会发声音的玩具及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启动会发声音的玩具。
师:哎呀,活动室里有声音,听,是什么声音?
幼儿:是小狗的声音,“汪汪汪”。
师:哈哈,原来是一只玩具狗在叫,小朋友的耳朵真灵,为了奖励小朋友,今天我带小朋友去小动物家里去做客好不好?
幼儿:好。
师:在做客的时候小朋友要怎么做呢?
幼儿:要懂礼貌。
(二)倾听并辩解沙子在酸奶瓶子里的声音。
师:这是谁的家?
幼儿:这是小兔的家。
幼儿:小兔你好!
师:小兔家有什么啊?
幼儿:酸奶。
师:里面装的是不是酸奶啊,小朋友先不要打开,自己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的小朋友先告诉我,看看谁最能干。
幼儿操作。
幼儿:老师我听见有沙沙的声音,是小石头吗?
幼儿:不对,是沙子的声音。
师:对,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三)听辨豆子在易拉罐里的声音。
教师带幼儿来到了小花猫的家。
幼儿:小猫家到了。
幼儿:小猫你好。
师:小猫家里有什么?
幼儿:易拉罐。
师:现在也请小朋友去摇一摇,听一听,然后告诉大家。
幼儿回答
幼儿:是豆子。
师: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老师喜欢你们。
(四)听辨玻璃球在饮料瓶里的.声音。
师: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礼物,让我们摇一摇,听一听,是什么呢?
师: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啊?
幼儿:是石头吧。
幼儿:是豆子吧。
幼儿:是小球吧,声音很响。
师:真棒,里面是玻璃球发出的声音。
(五)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师:小朋友的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都辨别出来了,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教师在背后分别敲打小玲和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小朋友一起拍节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么多的打击乐器都认识了,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吧!
(六)尝试用各种瓶子为乐曲伴奏。
师:刚才的打击乐器都认识了,刚才我们听声音的瓶子也可以当乐器,现在老师就用瓶子为乐曲伴奏一次。
教师伴奏完成。
师:好听吗?
幼儿:好听。
师:那么现在小朋友们也拿起瓶子一起为乐曲伴奏一次吧。
伴奏后,幼儿边玩瓶子边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本节教学活动我从“魔术声音激趣导入→说说生活中的声音→欣赏并辨别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尝试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游戏活动“寻找声音朋友”→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快乐”,整个环节层层深入,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小百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小班科学声音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几种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一种物体,由于数量、材质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课件《好听的声音》。
2、图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软硬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1、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师:(1)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来我们教室做客,你们知道为什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那我们来比一比,听一听,谁的耳朵最灵。
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图片宝宝)
(2)天亮了,听听看妈妈叫了哪个小动物去叫醒宝宝呢?(大公鸡)(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大公鸡)还有哪些动物是会叫的啊?(幼儿模仿)会叫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下次也请它们帮忙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洗手图片)
(4)洗好手,吃好饭,宝宝准备坐车去上幼儿园啦,这个车子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马路上除了这个声音之外还有什么也能发出声音?(摩托车,自行车)
2、小结: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好听的声音,马路上也还有好多好多,真的非常好听。
二、把黄豆装进瓶子里,根据装豆子的数量区分声音的不同。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
(2)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拍拍拍,瓶子有声音,碰碰碰,瓶子有声音)
(3)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的瓶子也摇摇有声音吗?如果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4)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
(5)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6)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7)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3、尝试把糖果装进瓶子,根据糖果的软硬不同区分声音的不同。
(1)现在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看一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呢?(糖)有硬糖和软糖,糖放在瓶子里会有声音吗?猜猜看哪种糖装在瓶子里会像大鼓的声音呢?
(2)我来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把糖果装进瓶子里试试看,听听哪种糖果是大鼓的声音,哪个是小鼓的声音。
小结:硬糖装在瓶子里能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糖放在瓶子里能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了各种声音,我们也自己动手让瓶子宝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原来我们的小耳朵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声音,但是有小朋友不爱惜自己的小耳朵,让自己的耳朵很受伤。以后小朋友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耳朵,也不要大声的喊叫,这样我们的小耳朵就可以听到各种好听的声音了。
活动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科学,教师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验证性操作,忽视幼儿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无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小班科学声音的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要回归生活。”罐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随处可见,玩罐子是小班孩子喜欢的活动。为此,选择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玩罐子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辨别不同的物体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体验探索的快乐。
2.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发展倾听能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装有核桃、黄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幸福拍手歌》录音;标记牌;黑板活动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初步得出结论:没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没有物体;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有物体。)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拿起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这个罐子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辨别罐子里三种物体的不同材料及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
1、老师请幼儿玩一玩罐子,体验罐子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
2、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探索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三)听一听玩一玩(游戏提升,体验声音的快乐)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
2、慢动作示范一次。
3、加上伴奏演奏一遍。
(四)延伸探究活动(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
听一听想一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一筐装有东西却没有声音的罐子(如纸、海绵等),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在班级区角活动中投放,引导孩子继续探索)
小班科学声音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2、引导幼儿根据指示牌要求行动,并能随音乐较有节奏的表演。
3、让幼儿体验声音给人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罐子32个、红豆若干、核桃若干、米若干
2、指示牌红豆、米、核桃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空罐子,摇一摇
师:看看今天顾老师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
师:罐子里面有东西吗?(幼: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没有?(幼:没有声音)
师:没有声音可能罐子里没有东西,打开罐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
师:顾老师要来变魔术了,你再来听听里没有声音?
师:现在里面有东西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幼: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3、师小结:有声音了,有声音就是里面有东西了对吗?
二、听一听、猜一猜。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1、游戏挑罐子——教师请幼儿用耳朵找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师:我这儿呀有这么多的罐子,考考小朋友的耳朵谁的最灵?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的噢!今天用耳朵找一找哦!
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
师:大家都有的啊!
师: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发声音声音也会哑掉的哦!
2、听辨声音,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师:罐子宝宝都有声音对吧?里面的声音一样吗?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那我们来给罐子宝宝找找朋友。
①选出一名幼儿找声音相同的罐子宝宝。
注:先请一个罐子里是核桃的宝宝上前,因为核桃的声音最容易辨认。
师:我们先来请一个朋友,给你罐子里的东西找一个好朋友,找不到好朋友很孤单的哦,仔细听哦!
师:先听听他的,他来给你找了,谁是他的朋友?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
②教师拿大米罐子找朋友,因为大米与核桃声音差别大。
师:顾老师来和你们找朋友了,谁和我是好朋友站上来!
③剩余的就是红豆宝宝,教师请剩余的孩子一起摇一摇。
④请声音一样的孩子坐在一起,然后声音一样的罐子放在一起。
3、让幼儿了解每一个罐子中的材料,并认识红豆、核桃、米。
①师:你们知道吗,今天顾老师在这三个罐子里放了这三样东西!
②出示指示牌,依次认识红豆、核桃、米 a:出示米指示牌
师:这是什么?
b:出示红豆指示牌
师:这是什么呀?(红豆宝宝)
c:出示核桃宝宝指示牌
师:还有一种是……?
4、感知不用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鼓励幼儿将物体与声音对上号
师:看了这三种东西你猜猜谁是核桃宝宝?(教师一一摇一摇请幼儿辨别)
师:你刚才是拿了什么宝宝的?核桃宝宝拿回去。xx小朋友你们拿的是什么宝宝啊?你们呢?
三、游戏——“警察叔叔 红 绿 灯”
1、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看标记牌,轮流摇自己的罐子。
师:警察叔叔这样子(教师将标记反面红色的展示给幼儿看),看到红灯,就不好出声的哦!警察叔叔反过来就你来出声,会不会?罐子宝宝保护好!先来试试看。
2、教师出示指示牌 相应指示牌的宝宝摇一摇(练习两到三次)
注:见红色便是停止
3、教师清唱《幸福拍手歌》,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标记牌依次摇罐子演奏。
师:顾老师要唱一首歌和警察叔叔一起让你们发声音,这个声音会很好听的。
注:教师清唱,幼儿伴奏。
4、随音乐练习
师:顾老师请来了一个乐队,音乐很快的所以宝宝的眼睛耳朵要特别亮哦!我们一起来试试。
四、延伸探究活动
1、师: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东西吗?
2、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
师:没声音,为什么?
活动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小班科学声音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