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的感悟和评价,读后感要突出我们对作品深层次思想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体验,下面是吾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1
作为老师,也要抽出时间及时的给自己补充能量,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的成长和进步。前两天一个好朋友推荐让我看看《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说这本书特别好看。正好自己去逛书店的时候碰到了这边书,所以买来看一下,看完之后感触还是很大的。
小说的主要情节时主人查尔斯作为一个股票的经纪人,家中有贤惠的妻子,有儿有女,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只是因为他心中燃烧的没有泯灭的火苗,他对画画的挚爱,他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时突然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没有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梦想自己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
所有人都会以为追逐梦想的道路非常美好,道路处处有惊喜,其实并不然,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会有荆棘,会有坎坷,这种梦想的追逐也不是喊几句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去自我实践。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大学时间的那一些浑浑噩噩的怎么去度过自己的时光的,在大四的时候,我暗下决心自己要考研,每天嘴上喊着自己的口号,别人出去玩自己就在图书馆学习,其实扪心自问当时自己身在图书馆,其实自己的心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己说着要追逐梦想,但是在自己实践操作的时候并没有自己下功夫,没有去披荆斩棘的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梦想就离我越来越远了。
梦想的实现,肯定是要经历一定的苦难之后才会开出胜利之花,正如查尔斯,在追逐自己做画家的路上,先是经历了生活的窘迫,五年之后身体上的疾病缠身加上心理上的挫败感使他奄奄一息,这样的挫折和苦难并没有你使他回归自己的舒适生活,仍然坚持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小的梦想,后来他又被流放到了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上,还和一个土著的女人结了婚,但是后来又不幸的患上了麻风,致使双目失明,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却画出来了盛世之作。
看完这本小说,心情很复杂,不知道怎么评价他的功过,在自己离开家的那一刻,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但是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但是那种铁石心肠,我相信在生活中我是无法喜欢上这样的一个人的,纵使他多有才华。但是又想到了心中有梦想,到哪里都是远方,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那簇火苗,坚定不移。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外面飘着雪花,我想到了很多,想到那些为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伟人,想到了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一个个有目标的人,想到了原来自己,反思现在的自己。
扪心自问,安于现状和追逐梦想,你会选择哪个?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2
“月亮”是一个人的梦想,“六便士”是一个人的财富,也就代表现实。斯特里克兰丢下自己的硬币,追逐天上的月亮,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斯特洛夫——我总在他的身上,看到现实中的人的影子。
在我看来,他内心善良,外表不堪;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却表达不出来。在书中,这些被无限放大,让他显得矛盾无比,从而被周围的人嘲笑。实际上,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写照。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心中除了梦想之外没有别人的人,不仅是非常少的,而且显得很自私,我并不觉得值得赞扬。书中“我”和斯特里克兰总是在刻薄地笑话斯特洛夫,但我不觉得斯特洛夫有什么地方可笑,相反,每当我看到他,都觉得可悲。
他分明在待人处事方面非常在行,自己的事情却是一团糟。正如我们开导他人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到了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却不知如何是好。他面对妻子的出轨,卑微地等待,让我看得恨铁不成钢,这实在是卑微过头了!但现实中不乏这些一生等待对方回头的人。他们不懂如何去和自己爱的、欣赏的人相处,所谓的“善良”、“真诚”,并不是这样表达的。
我想每一个普通人从斯特洛夫身上都能看到“烂好人”的下场。这并不是说要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做一个自私的人,而是告诉我们,与人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平等。斯特洛夫说:“爱情中如果考虑自尊,只能说明你更爱自己。”但我认为不管是爱情还是其他情况,爱自己不代表不爱其他人,而其他人必须先把他平等地看待,才能给他相对的爱。要首先尊重自己,才能把自己想传递给别人的善良传达出去。如果别人不领情,那自己也没有必要刻意帮忙。
我想起以前我校外的朋友有段时间常常向我抱怨,每次她想帮她学校里的同桌,都被冷淡地拒绝了。我疑惑地问:“那你别帮她不就好了吗?”她低下头,说:“我觉得她是个很棒的人,想跟她交朋友,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好试着帮她做点什么。现在忙越帮越多,但是每次她都显得很讨厌我的样子……”她的声音越来越不自信。
终于一天她向同桌袒露自己只是想成为她的朋友,希望她别讨厌自己。同桌很是惊讶,说并没有讨厌她,只是习惯于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不喜欢无缘无故受到别人的帮助罢了,两人的心结就此打开了。我作为听故事的人,很庆幸当时她们心里都装着自己,同时也装着别人。如果我的朋友只想着别人,她只会一直受气;如果那位同桌只想着自己,那么坦白过后,她会觉得看不起这个只会帮别人忙的人而不会和她成为朋友。
每个正常人心里都有自己和他人的一席之地。当遇见自己在意的人时,一味地降低自己,去迎合别人,是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尊重的表现。每个人都应该保留自己尊严的底线,那就是善待自己,才不会被忽视,或者更甚,像书中一样被嘲笑。尊重自己,是和其他人交往的前提,也是底线。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3
原来听说这本书在讲月亮和六便士,在讲梦想和现实。读了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也有曾逃离社会,逃离责任的时候,但我终究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老婆孩子。就像许多人一样,他们想逃离社会,逃离负担,去追求真正的自我,有很多人付诸行动,但最终,绝大多数人仍然会回归社会。
也许是人类的'本性无法脱离社会,也许是如今的社会难以找到像大溪地那样的地方,也许是他们的追求和梦想不够强大。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厌恶,因为他打破了社会属性,让人不满和不安,但他的追求又在打动我们,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向往作为自然人最纯粹的追求。他的前半段经历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后半段经历是旁人回忆。
前后的表现有蛮大的差别,也许是时间的磨砺改变了他,也许是旁人的回忆回忆美化了死者,我更倾向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大溪地更接近自然,远离社会,缓解了他的焦虑不安,他最终再次结婚,说不上感情深厚,但至少回归了社会属性,他并非完全的回归自然回归野蛮,他只是不适应之前的环境,不喜欢过去过多的社会属性的束缚,他仍是会需要社会的人,只是要找到合适的环境,才能让他平衡他的追求和梦想。也许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寻觅,最适合自己的,能平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平衡点。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4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第一主观视角的追寻手法让人忍不住想要把书抛在一边,这货讲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当你急躁的往下翻的时候,就像是看了一部冗长又无趣的电影,在眼皮子打架的时候,居然开始明白他想说什么了。
我是向来是习惯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推测他人的,所以当我知晓人们对斯朱兰以赞赏替代怀疑,以荣耀点缀龌龊时,问题就来了。
其实某种程度上,斯朱兰有点像是梵高,但是在某些性格上面被放大缩小了。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那些禹禹独行追寻月亮的勇士总是被嘲讽被异化被排斥,而一旦他们或者找到了自己的月亮,哪怕只是水中月,这些六便士们,这些想要追寻月亮却陷入了六便士们,这些既想要月亮又不舍得六便士们,就把斯朱兰当成了勇士,英雄。
这不是重点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像是一旦你成为了斯朱兰式追寻月亮的人,那么似乎就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可以理所当然的不管不顾那些六便士的死活,哪怕你做了什么样的混蛋事。于是斯朱兰逃离妻子,诱引有夫之妇,再度抛弃,再度逃离。
如果这些都可以被原谅,如果那些追寻月亮的人的确就天生高人一等,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活该被命运和追月者戏弄。那么更可怕的是,一群以者追月之名做着搜集六便士的人,被社会和大众以掌声和眼泪欢迎,前者心安理得的被高光,后者肆无忌惮的被感动,整个社会一片大好欣欣向荣。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5
毛姆这个作者今年突然进入了我的世界,从上一本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开始,因为前面两本书读得十分枯燥,所以问若水推荐一本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书,于是第二本毛姆的书进入眼帘《月亮与六便士》。
刚才简单查了一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这个名字倒是起得非常有意思。看书的时候没有去查这本书的背景,但是一路看下来也知道主人公大概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原型,而且多半是个印象派的画家。我对印象派的画作知之甚少,也是要通过搜索才知道他是以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这个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他那本书评让我开了很多窍的原因,我这次突然能够看得出这本小说了那些起承转合的戏剧冲突了,毛姆去推进这些冲突的写作手法也很特别,用一个第三方转述或者听说的方式,让故事的冲突层层递进。最意外的是主人公最后结束于塔希提,这个地名对于我来说实在有点太过熟悉,从神盾局特工第一季开始就被寇森反复提及“it’samagicalplace”,然而事实却完全不同。高更真的葬于这个小岛上,毛姆也是在这个小岛上游历之后写成了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以至于我都要开始相信这真的是一个magicalplace了。
我其实很羡慕这种找到人生意义的人,无论是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是意外之喜突然找到的。思特里克兰德可以突然之间抛妻弃子放弃证券行的工作开始颠沛流离的专心做一个画家,在某种程度上令人羡慕,现实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命中注定的destiny,也许是美剧看得多了,这个频繁出现的词总是让人疑惑,难道真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destiny?还是这些不过是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的镜中花水中月?思特里克兰德有时候也厌恶自己身上的人性那一面,所以才会在偶尔表现出来以后显得冷酷无情。也许艺术家们真的要远离尘世,才能找到那种精神巅峰(疯)吧。
最近一段时间的闲散倒是也让我想问自己这个问题,人生注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以前总觉得自己有答案的`,但是最近几年反而踌躇犹豫了很多,做市场部的工作我其实心里并不那么认同和喜欢,偶尔的成就感也不过是得到夸奖和认可时产生的,大部分的时候都心怀疑虑,事情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人生这么过真的就可以了?
也许就是不断困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才是真正的人生?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6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于1919年创作的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写作题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中年证劵经纪人舍弃了美满的家庭和稳定的工作,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这部作品出世后曾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他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于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是个英国驻法使馆的律师。毛姆小时候父母英年早逝,被伯父接回英国抚养长大。毛姆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和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1897年开始弃医从文,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毛姆的代表作有戏剧作品《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短篇小说《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等。毛姆晚年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荣誉团骑士”,于1965年12月15日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
?月亮和六便士》一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英国证券经纪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他已年到中年,举止得体,事业有成,他的妻子温和优雅,两个孩子活泼可爱。然而,有一天,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弃家出走,不辞而别,只为了心中的绘画理想。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来到了远离文明、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并在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宁静和绘画的氛围,创作出一幅幅震惊后世的杰作。
?月亮和六便士》通过描写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的追梦历程,作者毛姆带领大家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继而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在《月亮和六便士》这个书名中,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了现实社会,人们在仰望月亮的时候常常会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这就是梦想与现实关系的比喻。
?月亮和六便士》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文字叙述震惊文坛,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让我们跟随毛姆的脚步,走进《月亮和六便士》,学习毛姆,用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人生……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