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容易陷入“套话”和“废话”的怪圈,从作文的内容是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认知的,下面是吾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1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到,就意味着春节越来越近了。腊八节是我国腊月重大的节日之一,也是佛教盛大节日之一。腊月是年岁之终,腊月初八这天中国人全家老小坐在一起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开开心心过大年。
在古代宫廷里腊八节这天,皇帝、皇后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保佑他们平平安安。
相传,腊八节还跟纪念英雄岳飞有关。当年在朱仙镇,岳飞率部抗金,赶上数九寒天,老百姓们争相送粥,岳家军饱餐一顿后得胜归来,这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八便用杂粮豆果煮粥来缅怀他,最后成为习俗。
一说到腊八节,大家便会想到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据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米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喝喝粥的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家每年过节也有喝腊八粥的习惯,腊八前一天,外婆会把五颜六色的谷物放进水中浸一夜,准备着第二天腊八节的到来。清晨,我被“啪拉、啪拉”的声音惊醒,是外婆把浸好的谷物扔进锅里。它们就像一条条浮翠流丹的小鱼儿都不甘心的争先恐后地往水底窜去,不一会,腊八粥就煮好了,刚出锅的腊八粥热气弥漫,香起席卷,就像一道道波涛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炸开了的豆子有的仿佛咧开了嘴冲我笑,有的仿佛眯着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还有的像是没有睡醒,在水里打几个旋儿。一个个肥大的红枣就像玛瑙一样,我吃着腊八粥心里热腾腾、暖洋洋地,这寓意着美好的一年即将开始。
一碗腊八粥就像一块雪白的毫无瑕疵的暖玉上,镶嵌着色彩斑斓的鹅卵石。犹如一副“民以食为天”的画卷,让人欣赏了之后忍不住吞咽着口水,也体现了民众爱戴英雄,崇敬及对神明的信仰,更表现了人们过节日的风俗传承到现在的薪尽火传的精神。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2
我的家乡在石林,那里山清水秀,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在我们那边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要在过年的当天把家里都打扫一遍,并把福字贴在大门上。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在石林的一个小村庄里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大年三十上午的时候,大家会一起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那天,我才刚准备起床,奶奶和爷爷已经在打扫房间了,我见后也赶忙起床帮忙,爷爷对我说:“今天可一定不能忘记打扫房间,从前有一个传说,在这天会有许多神仙来人间游玩,并且会带走家里不好的事情。因此在这天,家家都要打扫房间,把不顺心的事通通扫掉。”
我听了之后,赶紧动手打扫起我自己的房间。把我自己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时,奶奶走了进来,给了我一张圆形的福。
我见了就拿来了透明胶,正准备贴在门上时,奶奶对我说:“这可不行啊,‘福’怎么能这样子呢!一定要倒着贴,寓意着‘福到’。”我听了,不禁想到:“原来过年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啊!”我问奶奶:“这有什么有趣的传说吗?”奶奶听了,乐呵呵得说:“当然有了。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不得不说,春节的习俗可真有趣啊!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在清明这一天里,各地都有地方特有的习俗,比如我的家乡——胶州,除了扫墓、踏青,还有不一样的节日习俗,比如荡秋千和吃蛋饼卷大葱。
我最先知道荡秋千这个习俗还是爸爸告诉我的,我十分疑惑,清明节为什么要荡秋千,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清明节荡秋千,古时女人最爱。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传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而改为“秋千”,后来就改为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妈妈还对我说,他们小时候,每当到清明节,街道上的.大树都挂着秋千。那个没有电视、手机和电脑,只能在街上找乐子,寻乐子,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这些可爱的习俗吧!
那高高的秋千挂在高高的大树上,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被吸引过去,忍不住都要坐上去,并要晃悠几下,大人们寻的是童年的记忆,而小孩子是在寻找实实在在的乐趣。当我看到这高高的秋千时,首先得反应是:哇!好高的秋千呀!玩起来一定很刺激。当我坐上这高高的秋千时,双手分别握住两边的铁链,爸爸走到我身后,先轻轻的推了一下,秋千荡不起几米又回了来,我着急得让爸爸把秋千使劲往上推。只见他使劲一推,在一瞬间,我迅速地“飞”了起来,刹那间,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鸟飞翔在湛蓝色的天空,无忧无虑地“飞翔”。
清明荡秋千让我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吃单饼卷大葱又让我品尝了美食的滋味。单饼卷大葱是用玉米面、小麦面粉、土鸡蛋及大葱制成的一种食品,是山东省的地方传统名吃。它的吃法也十分简单,是将大葱洗净蘸上甜酱黄豆酱用刚烙好的煎饼卷着吃,辛香辣伴着甜酱的味道,好吃又开胃。
眼看今年的清明节就要到来,待疫情消散,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民风民俗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洛阳也一样,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猜灯谜的风俗。
说到元宵节猜灯谜,也许你会有疑问,为什么元宵节要猜灯谜呢?在元宵节猜灯谜有什么意义呢?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只是当时还没有确定名字,停留在用暗示的方法来猜某种食物的歌谣的阶段。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国家富裕,人民生活安定,元宵灯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当时,元宵灯会并不是真正的灯谜会。到了宋朝以后,商贩为了增加灯会的趣味性,吸引游客,便把谜语和藏头诗写在了灯上或挂在灯下,逐渐演变成为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猜灯谜活动。
听妈妈说元宵节猜灯谜活动之所以能流传到现代,是因为它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游戏,它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而且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平安、祥和生活的憧憬,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今年春节期间,我发现市区的道路上挂了许多灯笼,大小各异,造型多变。但却没有灯谜,我总觉得少了一些灵魂,少了一些趣味。
于是我在想,我可以在家里自己做灯笼并挂上灯谜。心动不如行动。首先我在网上找了一个简单的灯笼教程,更巧的是我的画画班也教我们做灯笼,真是天助我也!回家后我把家里的卡纸、彩纸都集中起来,开始工作。先把长方形卡纸卷成圆筒粘好做灯身,再把黄色彩纸剪成圆形做灯笼的上底和下底,然后给上底中心钻一个小孔,穿上挂绳,最后把写好谜语的红色纸条做为灯穗粘在灯笼下面。一个造型别致的.灯笼在我手里诞生了!我又如法炮制地做了好多,挂在墙上、门侧,和窗栏上,家里年味立马增加了好多,特别漂亮。爸爸妈妈向我伸出了大拇指,我也很有成就感。在看元宵晚会时,我们全家一起把灯谜猜了个遍,伴随着电视上愉快的歌声,我们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辛丑年的元宵夜。
猜灯谜活动不仅仅为我们营造一个温馨快乐的节日气氛,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愿我们家乡的这种风俗能够不断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5
正月初七吃“七样羹”,这是潮汕地区颇有特色的一种风俗。
传说:女娲制造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造狗,三日造猪,四日造羊,五日造牛,六日造马,七日造出了人,因而正月初七又称为人日。人日这一天必须食一种用七样青菜做成的饼食,又称“七样羹”。
今年正月初七早上,妈妈买来一大袋蔬菜。我一看,芹菜、春菜、韭菜……差不多可以办一个小型的蔬菜展览会了。我不解地问:“妈妈,您不会是要我们今天一整天都吃菜吧?减肥呀?”妈妈却笑着说:“傻孩子,今天是正月初七,咱们得吃七样羹呀!”我又疑惑了:“七样羹是什么呢?”妈妈随手拿出几样菜,说:“七样羹就是由七种蔬菜混在一起煮的菜肴。”我越发疑惑了:“为什么要七种蔬菜?有什么含义吗?”妈妈笑着说:“这里边学问可大了。七种蔬菜分别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大菜,代表发大财;厚合菜代表合家平安;春菜是春回大地,春财滚滚来;芹菜是勤奋努力;韭菜是长长久久;蒜是‘算’,能写会算有钱藏;葱是聪明的意思。当然,也可以换其他好意头的菜来煮!”“哇!这么说来,我可要多吃一些了。”向来不喜欢吃菜的我兴奋地叫了起来。
趁着妈妈在厨房忙碌的间隔,我用手机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来,正月初七吃七样羹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蔬菜逐渐多起来。人们经过春节大鱼大肉之后,再吃七样羹,既调理了肠胃,又适应了季节的转变。
这时,厨房飘来七样羹浓郁的肉汁菜香味,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妈妈一边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七样羹,一边随口说了一句潮汕谚语:“七样羹,愈吃愈后生(年轻)。”
原来七样羹不仅美味还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人们希望新一年身体健康,财运兴旺,这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正月初七吃七样羹,真是潮汕地区独特的风俗,也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篇6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位于云贵高原。这里的春节有一个特有的习俗炸龙灯,热闹的炸龙灯意味着热闹和祥和。
炸龙灯原本是土家族求雨祭祀的活动,延续至今,已成了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活动。除夕是小年,元宵是大年,炸龙从元宵开始。
正月十四是炸龙的彩排。在这之前,龙灯的制作者们已经紧锣密鼓地干了很多天。正午,龙出发了,红色流满大街小巷,与之相伴的是锣鼓喧天。
十五是最精彩的,也是游龙的正日子。因为炸龙灯鞭炮是不可少的,所以在四点前鞭炮烟花已完全脱销。各家各户都将晚饭提前了,五点半,鞭炮由四处响起,声音逐渐变大,此起彼伏,像一支交响乐。全县的百姓都出来了,越来越集中的鞭炮声把整个德江似乎都震得地动山摇。鞭炮的火焰闪闪烁烁,红红火火,映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大街上一片新年景象。
六点半,各路龙灯出发了。短的有十米,长的有五十米,在龙灯制作老手艺人的打磨下,龙的制作很精细,它代表着德江的历史和传统,艺人们说,大意不得。举龙者皆是二三十岁的男青年,他们戴着头盔,袒胸露臂,健壮的手臂舞动着龙,整条龙像活了一样,上蹿下跳,舞的我眼花缭乱。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家都准备好鞭炮,准备往舞着的龙和人上炸。我和大伯举着缠上鞭炮的竹竿,我害怕被炸到,畏畏缩缩的,但又想再对准一点,于是身体向后倾,双手伸得长长的,那姿势实在有点怪异。不久,龙成了网状,大部分的龙鳞都炸掉了,而舞龙的人则显得龙马精神,毫无畏惧。
八点多,炸龙达到了高潮,所有街道都是人流、火光流。天神一定看到了彩光流溢的人间街巷,如果从无人机航拍,这时候,整个德江都是流动的彩,闪烁的光。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火药味,九点过后,炸龙渐渐结束,大部分龙已不能首尾相连,很多只剩几根骨线。十点后,鞭炮声渐渐平息,在万家祥和的期盼中扎龙灯缓缓落幕。
炸龙灯的鞭炮声虽已渐渐远去,但家乡人祈求安康吉祥,幸福美满的愿望,随着新时代的钟声正大笔绘就灿烂的康乐景象。
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6篇相关文章:
★ 讲风俗的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