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核心是 “感”,所以要让读者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你的真情实感,写作读后感的过程是对书籍内容的再创造,展现个人见解,吾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读后感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觉得上班时间很紧,几乎从早忙到晚,回家后还要处理一些工作。
而书中有的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教师的时间问题与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读书》读后感篇2
本书是陈兴良教授撰写的西方人物志,以在西方刑法学历史上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位刑法思想家为单元,勾画出近代西方刑法思想和刑法理论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这十位刑法思想家中,既有康德、黑格尔、边沁这样以哲学思想著称的学者,他们对刑法的独特论述值得关注;又有孟德斯鸠、贝卡利亚、费尔巴哈这样对刑法学科的形成具有创始贡献的学者,他们对刑法基本理念之形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李斯特这样对于刑法学派的形成具有开拓功勋的学者,他们对拓展刑法学术视野居功至伟。最后,笔者将下文叙述中选取几位印象较为深刻的刑法学家进行解读。
孟德斯鸠的标签是“探寻法意”。他从政体形式出发,分析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制度。而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明确将自由作为刑法的根基,使得刑法第一次从血腥中解放出来,成为保障自由的工具。此外,他把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犯罪的载体并提出“罪与刑之间的适当比例”的命题对于排除主观归罪和建立罪行相当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贝卡里亚的标签是“建构公理”。他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普遍真理,这些真理中包含着我们称之为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也即罪刑法定主义、罪行均衡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而现代民主国家包括我国的刑法中无不体现着这些原则。在犯罪层面,他认为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除此之外,犯罪还应具备违法性,这就从形式和实质层面点明了犯罪的特征。在刑罚层面,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首倡刑罚目的的功利观,提出双面预防的理论以及主张刑罚宽和化和废除死刑,毫无疑问,这些前瞻性的主张对于当今司法改革大有裨益。
康德的标签是“弘扬道义”。顾名思义,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道义报应论和等量报应论上。首先,他提出的报应不同于原始社会的血亲复仇 和同态复仇,而是把赎罪和赔偿等交换意义上的等价作为复仇的标准,从而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其次,他提出的道义报应主义刑罚哲学否定了神意报应主义,认为人是现实上创造的最终目的,以尊重人作为目的.价值,并由此提出经典论述“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也即只有在一个人犯了罪的情况下才能加刑于他。这些论述剔除了报应论中的神学内容,使之世俗化,并以此论证刑罚的依据,使报应刑主义完成了从蒙昧到理性的转换。但这种以牙还牙式的绝对报应主义忽略了功利主义预防,因此也存在问题。
龙勃罗梭的标签是“遭遇基因”。他的思想精华概括下来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他对刑事古典学派的方法论研究进行了革命,将实证方法引入犯罪学研究,他以观察作为研究犯罪的重要方法,将结论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数据上,从而结束了对犯罪的抽象臆想,但唯一缺陷就是他没有进一步揭示犯罪产生的内在根据。第二,他提出了“犯罪天生论”。也即早期认为犯罪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存在天生犯罪人;到了晚期他开始强调堕落对犯罪产生的原因力,实现了从侧重生理因素发展到兼顾心理及其他社会因素。第三,在刑罚层面,他一反古典学派的道义责任,提出了“社会责任论”,也即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不是基于报应而是基于人身危险性,这就为后来的保安处分等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斯特的标签是“关切目的”。他的思想精髓同样可以概括为三部分。第一,复兴刑事政策。李斯特使刑事政策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他认为刑事政策的目的是价值判断,其主要是为了解决法律事实的“当为”而非仅局限于犯罪刑罚等事实学的范围。反观我国,可以说是在近些年来将刑事政策应运到了极致,但是大而概括式的概念演绎与笼统适用的确值得反思,如何精准化的运用刑事政策才是值得重视的地方。第二,犯罪征表说的提出。他把犯罪行为看作是行为人反社会性格的征表,统称为“人身危险性”,也即因受惩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第三,他提出目的刑主义,重视犯罪的预防作用,特别是特殊预防,并且把改善为内容的刑罚视为目的刑的根本要求。预防刑的倡导相对于单纯的惩罚而言的确更能从内心破除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使其更好的改造和回归社会。
读完整本书,可以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探寻法意的孟德斯鸠到关切目的的李斯特,从古典学派到人类学派再到社会学派,原来刑法思想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说这些刑法思想家只涉及了其中某一点而不及其余,但是就这“一点”恰恰是以往的“全面”中所没有的,因而又是深刻的。而且在那样的时代,他们能够挣脱封建的牢笼,追求理性,进而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是很值得尊敬的。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一个个片面的刑法思想家,他们突破了平庸的全面,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给我们呈现出全面—片面—全面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发展轨迹,才使得刑法思想的不断成长,进而发展到今天的样子。可见,这片面的背后蕴藏着多大的力量,也正是这些否定性的力量,让我们处在永远进步的潮流之中。
《读书》读后感篇3
初次听到《鲁宾孙漂流记》,不是老师推荐,也不是在书店中偶然手指碰到,而是在杨红樱的《男生日记》。书中把《鲁宾孙漂流记》列为一本男子汉必读的书,当时我就想了:一本男子汉必读的书,肯定充满了男孩子喜欢的冒险和刺激,这种书对女孩子没什么益处,只能让女孩子变得更爱刺激而已,但真正接触到这本书,却发现根本不是我想的那回事。
鲁宾孙是一个坚强的人,他在青年时爱上了航海,喜欢上了航海的刺激,但在一次海上航行时他遇上了风浪,被冲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不得已开始了岛上的生活。他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信仰着上帝,珍惜岛上的所有资源,甚至自己制作了陶器和面包!最终他碰到了一伙船员,成功的逃离了荒岛。
杨红樱说的没错,这的确是一本男子汉的必读书,因为它能激励一个男孩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直面人生中的阴暗面,成长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杨红樱又说错了,因为这本书适合所有的青少年,它同样也能让女孩感受到生活所带给她的幸福,她没有生活在荒岛上,她有父母陪伴着,她不是孤单的,她可以自由的学习、生活,她不需要自己做饭自力更生。《鲁宾孙漂流记》更能让敏感的女生学会长大,学会照顾别人,学会感恩生活,学会体验与感动。
放下这本书,又忍不住再读,每次读的时候都有新发现——发现了对待生命要仁慈,享受生活要适度,能够生存要感恩,体验美好要从现在开始……不是只有男生才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力量,女生也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的`勇气。
从《鲁宾孙漂流记》中学到的,应该能够写一本和《鲁宾孙漂流记》差不多厚的书了,但却不敢真正去写,因为只有作者才能真正诠释出逆境生存的真谛。
?鲁宾孙漂流记》真的教会了作为女孩的我太多太多,这本书,也是女孩子成长中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以上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关于寒假必读书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读书》读后感篇4
?你在为谁读书》一书由尚阳所著,这是写给青少年的励志著作,是中国人成长的圣经,在我们小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读书,觉得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实际上,我们是为了自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400字。
平凡、优秀和卓越的差别是什么?三者的区分也许在很久之后,也许只有一念之差。人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计划,这样才能有方向,有目标。而这个目标,犹如海上的灯塔,给过往船只指引方向。又似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认人认清回家的路,不致走错方向,无矩不成圆。
本书讲了一个初中生―杨略在学习时遇到了诸多问题。而一个叫倪甫清的人给了他帮助,使原本对学习不屑一顾的'杨略变成了一个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年,在倪甫清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多的进步,考上了重点高中的事。
起初,我以为这本书是纯粹说教的一本书,开始极不情愿的翻开了它,但这本书不但总结了我们这个年龄会遇到的问题,角度也比较新颖,很适合青少年阅读,明明是说理性的文章,却没有说教的味道。这本书主要总结的问题就是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方法,从目标,意志、勤奋、爱心、自信、集中精力、品德沟通、恋爱和追求卓越这十个方面展现在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展开。内容有点像《苏菲的世界》。但更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态度决定成败,方法决定细节。视野决定格局,性格决定命运。卓越和平凡可能只是一念之差,卓越还是平凡,你自己来选。
《读书》读后感篇5
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好,猫——人见人爱的动物;奇异——奇幻、想象力;事务所——办案、悬疑。多吸引人啊。看完了确实很喜欢。作者挺会说故事,语言有亲和力,想象力非常可爱。
故事的大环境是人类其实和许许多多的动物生活在一起而不知觉,人类并不主宰社会,而是社会运行的一个部分而已。我喜欢这样的设定。而叙述这个大环境就是通过那些奇异事务完成的,一只灰猫跟两个人类生活在一起破案。
下面引述一小段:
“'你说的烤串店,是用特制的扦子烤肉的那家吗?'
那家店我去过,蜜汁鸡翅和羊腿特别出名,我还好奇为什么结账的时候店家要仔细数扦子回收,原来那些事刺猬背上的尖刺。
'没错。他们家的烤肉总有一股鲜果的香气,那是刺猬们秋天收果子时,果子扎在刺上面留下的气味。......'”
是不是这样挺说得通的?还有很多巧妙的想象,我不剧透了。
作者写的这个世界真可爱,我想搬去住。
《读书》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爱读书的孩子》这篇短文,对故事中的主人翁产生无比的佩服。
短文记叙了伦敦住着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他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在一家印刷厂当童工。他虽然环境苦,但是志气大。天天都要到书店的橱窗旁读书。他的爱读书感动了书店的一位老人,同意孩子随时都可以来这读书,无需付钱。经过孩子的一番努力,他终于成才了。他就是闻名作家、记者,英国一家报纸的主编本佳敏法利吉龙。
当我读到“一天早晨在上班途中,他在书店的橱窗里发现了一本打开的.新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直到把打开的两页书读完才走。”我想:那孩子有要上班又要读书,太辛劳了,他一定只是一时得好奇罢了。然而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我读到“就这样,那本书天天向后翻两页,他天天来读,直到把书全部读完。”时,我恍然大悟,他并没有放弃读书,他是多么爱读书啊!
比起这个孩子,我差劲多了。记得一次,表哥送我一本《宇宙大观》的地理书,一开始我读得津津有味,但是好景不长,渐渐的,我越来越厌倦读这本书。后来这本书的命运就是放在书架给蜘蛛搭丝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读了《爱读书的孩子》,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话中其意。
《读书》读后感篇7
今天学了冰心奶奶的《忆读书》,我对于“书”这个东西又有了新的识知。
在文章中,冰心奶奶先是写了儿时听舅舅讲《三国演义》。后来,写了自己读书时的有趣情景。紧接着,又将《水浒传》和《荡寇志》做对比,还告诉我们自己在不同时期对《红楼梦》的不同看法。最后,冰心奶奶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她对书的`好坏的评价标准,并送给了当代少年儿童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读书的好处,不仅可以得到做人处事的大道理,而且这些道理都是从课本上学习不到的。想一想,冰心奶奶在七岁时就能看懂《三国演义》了,而我那是却只会咿呀学语地读一首小诗,甚至丢字、掉字、串行等各类小毛病数不胜数。通过和自身的对比,我不禁对冰心奶奶心生敬佩。
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活,我看书尤其“挑”,太死板的不看,纯文字的不看,科普类的不看……各种挑剔,只有漫画和悬疑探案类型的才深得我心。当我学完冰心奶奶的《忆读书》之后,我下定决心改掉我这个“挑书”的习惯,向冰心奶奶学习,多看一些名家名作,例如《小橘灯》《草房子》等满带真情实感、真正有意义、对自己有帮助的好书。
学习了冰心奶奶的《忆读书》,我的小小世界观里又有了对“书”的全新识知!
《读书》读后感篇8
西游记的故事每个人或每个家庭都家喻户晓。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师徒四人明明清楚的了解取经之路的危险与困难,却还是初心不改的一路向前在须弥山大雷寺中取得了真经。
他们为什么会取得真经,是因为他们拥有着坚持的力量,像爬山、做某件比较难的事其实都要坚持。那次我和爸爸和妈妈、姐姐、外婆一起爬黄山。
我在山脚下时迫不及待的想上山,眺望着远处的黄山我骄傲又自信的说:“切,才这么点儿高的山我分分钟就会把它给爬完。”一旁的外婆说:“锴锴,你可不要太骄傲,这个黄山可高了呢!”爸爸和妈妈拿着5瓶水和5根登杖走了过来。我又骄傲道:“就这点高的山,要什么水呀,要什么登山杖呀!”说着说着,我们就上了山。我心中暗想着:才这么点儿高的山,我发誓没到山顶,我誓不回家。
我走到了山腰才知道了这座山有多高。我气喘呼呼的走着,我走向爸爸那,委婉的说:“爸爸,我脚有点累了,你能把登山杖给我吗?”“你前面不是说,就这么点儿高的山么,怎么现在要用了?”随后爸爸把登山杖给了我。我们爬着爬着,眼前出现了个亭子,爸爸说:“我们不爬了,我怕我爬着爬着晕倒了,你和妈妈爬吧。”
当我们就要到山顶时,我整个人已经精疲力尽了。我的心开始纠结:到底要不要往上爬呢?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我真没有力气了,突然从我脑中想起了我在山下发的誓。顿时我的身体里奋走起了一腔热血,我走了几步,我就登上了山。
哇!原来从山上看着山下是这么美妙啊!早知道,我早点上来不就是了。
从登黄山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应该都要坚持到底,多吃苦可能后面会有你意想不到非常好的事。
《读书》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
★ 读书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