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电影中的角色发展和变化,在观后感的撰写过程,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思考和记录下对电影的感悟和体验,以下是吾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镜子片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镜子片观后感篇1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看到的周围环境,正是你内心的倒影。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也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父母用双手筑好的防护墙安全地保护着。那个时候的我们,经不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在父母的额头上刻画出几丝皱纹,而我们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少了,矛盾多了,见面的次数少了,距离远了,心与心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条鸿沟。我们开始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觉得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份责任去选择拼搏,去选择付出。我们必须要经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吞下一些苦涩的泪水,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诉父母,我们长大了,去告诉父母,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是,别忘了,至于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努力走下去才会知道。唯有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镜子片观后感篇2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社会需要给家长受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镜子片观后感篇3
?镜子》是一部反映家庭代际情感题材的现实纪录片,重点介绍了三个辍学孩子的父母无奈把孩子送进了一所特殊的学校,自己也参加了这一期家长课堂的故事。他们是这个特殊学校第139期学员,可见他们不是“问题孩子”的开始,也不是结束,片子临近结尾时出现了第142期学员的字样。“问题孩子”不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问题孩子”的产生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当然更有社会的原因。
孩子们普遍感觉自己缺乏存在感,没有自主性,什么都得按照家长的安排去做。其中一个叫家明的孩子说:我想做什么都不让,小时候养个动物都不让,我买了他们给我扔了,这次我想做个背包客骑行都不让……他歇斯底里的哭叫,声嘶力竭的倾诉让人心碎。他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事事受控于父母,不甘心,最终走向极端,辍学。他的父亲开始还不以为然,总感觉自己做得很对,开始时反问大家:“孩子不上学,做个流浪汉你也不管吗?”他在接受了六天的家长课堂后,变化很大,接孩子回来请假陪孩子看电影,给孩子买了一条小狗……尾声中孩子开了几个月网店停了,后来又开始喜欢摄影……
不管将来如何,孩子毕竟开始了自己的选择,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他的。
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考虑的太多,满满的爱竟然成了满满的伤害,我们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走下去,孩子的理想其实就是我们的理想。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想摆脱家长的控制,失败了他们也愿意去尝试。
片中一个女孩说,我是一个机器人,突然有一天我受了病毒的侵袭,无论怎样修复都没有效果。其实她不是受到了病毒的侵袭,而是有了自己的思维。孩子会长大,有一天他们不再崇拜父母,不想受父母的.“奴役”,就有了叛逆之心。他们觉得父母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极力去寻找存在感。惹出一些事情来,让父母来关注自己。
家长们平时忙于工作,累得要死,更无奈的是,平时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有一天就变了,变得不可理喻。片中的张钊,高三了竟然谈恋爱还把父母赶出家门。母亲委屈的眼泪,父亲无奈的眼神,让人心疼。母亲的强势暴躁孩子不能忍受,父亲的忍耐孩子看不惯。孩子总认为母亲关心他不够,对父亲母亲无端地恨。母亲也很委屈,工作累,丈夫家务不做,孩子给自己气受丈夫不搭不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一方过于强势,往往对孩子形成负面的影响,或者他学会了忍气吞声,或者他学会了盛气凌人。在张钊的心里,他替父亲不平,说他就知道逆来顺受,没有男子汉的气概。
经过家长课堂的学习,张钊的父亲开始理解母亲,做起了家务,母亲开始收敛自己的暴躁脾气,家庭和睦相处。孩子回来后,脾气变好了很多,父母感动欣慰,最终与女朋友分了手,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后选择了复读。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我们很累,我们很苦,通过沟通让孩子理解我们。回到家,尽量多给予孩子一些关心,别让孩子感觉不到我们的爱。
作为孩子,应该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理解父母。张钊的一句话让人心酸“有时候让她煮些东西她都不,说自己累。”一个女人,有时候确实很累,累到虚脱。他不明白母亲当时的状况,就指责母亲,让母亲心寒。他母亲懒吗?肯定不是,从片子中可以明白,她母亲很勤快,忙里忙外,就是脾气暴躁,强势了一些。作为孩子,经常为外人的一点点恩惠感激不尽,可对自己父母经年累月的付出熟视无睹。张钊的一句话:“我已经失去了父母,不能再失去女朋友。”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幼稚,父母啥时候不要他了?反而是他谈朋友把父母驱赶出去了。他极力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他说自己不上学,其实不是不想上学,就是想宣泄自己。
孩子们,当你们在宣泄自己的同时,是否想过父母艰辛的付出?你长这么大,父母付出了多少,你又了解多少?特殊的更不是免费的,这笔昂贵的一万元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几个月的血汗钱?你的任性是在吞噬父母的血汗。
即使特殊的也不是万能的,最终也没有解决一个十四岁孩子的辍学上网问题,他的父母仍在继续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途径。
孩子的问题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更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从问题孩子的身上,折射出家庭,社会的很多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但是家长也是社会的人,社会问题折射在家长身上,家长们也有很多的无奈。
不要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父母,大环境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社会风气的改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是我看了镜子后的一点感想,分享大家。
镜子片观后感篇4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镜子片观后感篇5
14岁的泽清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学医的有留学经历,爸爸是事业单位,本科毕业,这样的几乎的顶级配置的高知家庭,泽清说,我来是因为有跟踪报道,因为这样有存在感;我来是因为这里有家长课堂,我觉得他们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
泽清的爸爸说:这个家庭需要改变,但我觉得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用改变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长课堂时说,公司领导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试呢!你们谁会同意让孩子不上学去当背包客,难道让我放弃他不管他的学习么?
妈妈说,我觉得江校长说的儿子的关键在家长课堂上,我觉得太夸张了,没有那么多。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那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4.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镜子片观后感篇6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镜子片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水观后感推荐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