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的教案精选8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想要提高教案的实施效果,教师应定期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教案中应列出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帮助改进后续的教学实践,下面是吾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草》的教案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草》的教案精选8篇

古诗《草》的教案篇1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戴志强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古诗《草》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古诗《草》的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古诗《草》的教案篇4

【教学过程】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写

多想遇见您,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 ”的时候,

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背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评述】

整体设计美玉含瑕

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

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

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

还有,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老师在课堂最后环节播放一首比较哀伤的配乐,要求学生齐背课文个人背景的渲染太过于哀伤了我觉得唐诗悲,但仅是悲壮,却不悲伤即使如杜甫的诗,也绝不会悲伤所以这个背景的处理不太合适

古诗《草》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春晓》一诗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

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古、诗”等生字,会写“古、声”等生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中两首古诗的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记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感悟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新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思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你能说说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春天吗?(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2、课件出示: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

(师适时解说)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

(播放停止)师: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的一首。

3、理解题意

4、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反复认读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三、深入理解,体会意境。

1、(出示第一句古诗)指名读一读?

2、你有哪些字或词语不理解?(学生发言,全班探讨)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4、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醒来听到这么美妙的叫声,心情真舒畅呀,来试试看,第一句如何读呢?

(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5、出示后三句古诗。

6、小组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7、自由读古诗,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8、配乐朗读,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9、全班背诵古诗。

四、拓展思维,积累运用。

1、春天这样美好,很多人曾经赞美过它!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春天是美好的,但是春天也是短暂的,孟浩然用诗句把美好的春天留在人间,你有办法留住春天吗?请同学们把诗人描绘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想象,以《春晓》为题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

古诗《草》的教案篇6

【设计理念】

从素质的角度说,语文教材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更是美的矿藏。其中,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更是这矿藏中的瑰宝。读诗能使人灵秀。古诗教学中,应充沛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发明一切条件,引导同学“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同学的心灵真正空虚、灵秀起来,真正体现“以同学的发展为主体,以同学为本”的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身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时布置】

2课时。

【课前准备】

庐山瀑布风景课件。草堂春景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谈话激趣,导入释题

1、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俺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同学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同学谈谈自身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

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游览过庐山。结合介绍李白(你了解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诗吗?)

李白游览庐山后题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5、读题,解题:

读题,理解“望”的意思(远看)。再一次带感情地读题。

二、初读全诗,解字词,明诗意

1、同学自能读诗,自同学字,并结合课前预习自主释疑,就有疑惑的字词质疑问难。

2、正音:(紫、岭),字形:(瀑、庐、炉)

说说自身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3、交流理解局部词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诗意:

遥:远,与题目中的“望”相呼应。银河:天河。

九天:天的最高层。

三、品字词,谈感受,诵诗句

1、引导同学分组品味诗中写得好、写得美的重点字词,并指导朗读。

⑴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⑵“挂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准确的数字“三千尺”?

⑶“疑”字俺们在李白的哪一首诗中也学到过?(疑是地上霜)背背《静夜思》结合旧知理解“疑”。

2、同学吟读古诗,用自身的话赞美庐山瀑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3、扣住重点字词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谈谈感受,体会诗歌意蕴及诗人倾注的情感。

四、返读全诗,熟读成诵

1、再次播放课件,协助背诵全诗。

2、指名背诵全诗,直至全体熟读成诵。

五、书写生字

炉、银、烟、窗、绝。

“炉、烟”的'“火”在字左边,捺变点。

“银”字有两个竖提,金字旁的竖提高,右边的竖提略向下。

“窗”字字形复杂,注意小撇不能丢。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俺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你知道本诗的作者吗?同学介绍,教师再根据同学所讲作补充。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4、课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受美

1、感受节奏美:

⑴引导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好节奏。

⑵指名读:

对有关字进行正音,识记字形后通过范读掌握好诗句节奏。

2、感悟意境美:

⑴引导同学借助注释和图,边读古诗边想,看看自身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小组同学研究?

⑵引导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引导生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例如:诗人为什么用“含”?

三、自主探究 深入体验美

1、明确方法:

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⑵引导同学小结归纳:查资料、讨论,合作画简笔画,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句练习写话。

(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xxxxxx。柳树xxxxxx。黄鹂xxxxxx,白鹭xxxxxx。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xxxxxx。)

2、引导探究,初步体验美:

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把合作作画的一个小组请到黑板旁,提示小组画前商量该怎样画?为什么这样画?

3、突破难点:

⑴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

⑵引导理解“西岭”。

⑶理解“含”:

课件出示“雪山”图,后在此图上出现“窗框”。“窗框”逐渐变化到恰好成为“雪山图”的画框。看图,感悟雪山的壮丽。

⑷理解“万里船”实际上说明什么?

生看图,感悟作者的心情。

4、自主开放,深入体验美:

补充资料:借助注释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悟杜甫回草堂时的兴奋。

引导同学为画起名,加深体验。

让同学面对图,回味古诗,用自身的语言说说这首古诗。

四、诵读古诗,活化表示美

美读古诗:

1、再现古诗,要求想象生动活泼画面,感情朗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引导背诵。

3、扮演诵读:

模仿古人吟诵之势,根据自俺感受看图,扮演诵读。

4、补充诵读:

早发白帝城绝句(迟日江山丽)

五、书写生字

鸣、吴、含、泊、流、柳、岭

仔细观察“鸣、吴、含”的一起部件“口”,区别它们的不同点。(“口”在左边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

泊、流:三点水中三点的形态不同,但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岭:形声字,右边表音是“令”。

柳:看字形,想象柳条下垂的样子,记住一撇别忘记。

古诗《草》的教案篇7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古诗《草》的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拓展体会

1.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老师评点。

八.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古诗《草》的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关于车的教案精选8篇

关于欣赏的教案精选8篇

幼儿园关于牛的教案精选8篇

幼儿园大班认识零的教案精选8篇

描写秋天的景色的作文精选8篇

我的暑假计划的作文精选8篇

各种各样的船的教案8篇

房产的销售的年终总结精选8篇

孤独的小熊的教案8篇

父亲的城的读后感精选8篇

古诗《草》的教案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