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展现了教师的认真态度与责任感,通过教案的实施,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需求,吾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篇1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解读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景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在总的教学要点中,以语言欣赏为要点,在语言欣赏中,以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师)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来过这儿,并写下了许多诗,后人于是把它叫做“唐诗之路”。那么,为什么吗么多的诗人会到这儿来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地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儿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树;柳树下,是非常好听的流水声……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吴均把这个地方写得这样的美好,说明他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由赏景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培养诵读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很多,同学们前个学期还学习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文中给大家描绘了山峰、河流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又是如何来介绍富春江的秀美景色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识记生字
缥 轩邈 泠泠 嘤嘤 鸢 戾 纶 柯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听录音,注意停顿、语气、重音。生齐读。
2、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补充注释: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百叫无绝:断。
急湍甚箭:超过,胜过。
猛浪若奔:奔马。
泉水激石:冲击。
四、探究学习
1、请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结构上有何特点?
3、本文主要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文,二、三段分别写异水和奇山。
3、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沿岸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可以看出。
5、语言优美,一骈为主,骈散结合,讲究声律、对仗。
五、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背起行囊,去饱览祖国的旖旎风光。
六、布置作业
比较《与朱元思书》与《三峡》的异同。(提示:可以从写作目的、表达方式、文章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板书设计】
水清:水皆缥碧、直视无碍
异水: 爱慕自然
奇山异水 :(总写 )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分写) 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奇山: 志趣高远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一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 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 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 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 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 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 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陽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一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 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 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一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陽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一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一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 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 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 《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 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 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 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篇5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习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习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⑵ 思想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 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 柯 缥碧 轩邈 泠泠 戾天 经纶 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
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
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文章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5、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6、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7、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细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读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
戾天(lì)鸢飞(yuān)经纶(lún)横柯(kē)
2、指名学生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五、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小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千丈见底水之清
异水
急湍猛浪水之急天
从高山寒树树之奇下
流负势轩邈山之势独
飘奇山泉鸟蝉猿山之音绝
荡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其余同学点评。
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很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五、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尹可泉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篇8
教学理念:
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吟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作者及作品
二、作家作品介绍:
吴均,字叔庠(xiáng),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好诗文,文章风格清拔有古气,称为“吴均体”。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如实记录齐、梁历史,被焚书稿并免职。后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描绘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本文为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中以四句、六句相间定句者又称“四六文”。
三、读得顺畅。
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读。
c、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d、教师朗读课文。
e、学生评价教师的读法。
四、课文学习:
学生活动: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教师活动: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俱:都共:相同色:颜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沿、顺流:江流东西:虚指,作者随心所欲观赏景物使船所至)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左右、上下、大约独绝:独一无二)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④水皆缥缈,千丈见底(缥缈:青绿色。缥,本义是青白色的丝织品;碧,本义是“石之青美者”,青色美玉,用在一起组成近义联合式复合词。)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⑤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⑥急湍甚剑,猛浪若奔(湍:急流的水。甚剑:甚于剑,比剑还快。奔:飞奔的马。甚、若互文。)
湍急的水流比剑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负:凭借,仗恃。竞:争逐。上:向上。轩邈:本义是高远的意思,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比高远,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直:笔直地。指:向,这里是向上的意思。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相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⑧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激:冲击。作:发出。响:声响。好鸟:美丽的鸟,又说百鸟。韵:和谐之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百鸟相互和鸣,鸟声嘤嘤,和谐动听。
⑨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千、百:言其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无绝:不绝,与不穷对偶。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鸢:鸱,俗称老鹰。鹞鹰。戾:到。息:停止,平息。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反:归,还。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柯:树枝。疏:稀疏。交:互相。映:掩映。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五、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
具体实施方法:
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1、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2、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提示;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3、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4、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提示: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5、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山水巨大诱人的魅力,使作者产生隐居之想,表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6、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提示: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六、拓展延伸:
请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假如我们置身山水,是否会产生和作者类似的想法?赏景产生的感情是由欣赏者的处境和心态决定的。乐景可以产生乐情(如:《社戏》),乐景也可以产生哀情(如:《小石潭记》)。同样,富春江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也可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也可使一些遭遇挫折而不能正确对待的青年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吴均
奇山异水
主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