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分享教案时,常常提到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总结,教案结合案例分析,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下面是吾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青山不老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青山不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
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
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
(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晋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岁、瘦小、孤单一人)(板书:人物、特征)
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板书:事件)
(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问题由浅入深。)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
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
?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
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课时总结——2分钟
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板书:16、青山不老)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3分钟。
2、朗读第2段:5分钟
①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三个“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体会“竟”字的意义。
3、浏览第3——6自然段:15分钟
①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种树是选择,青山是归宿”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
②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更蕴藏着什么?(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
③理解第3、6段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④联系上下文,说说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周边像老人一样的人。
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感悟和敬仰为环保事业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7分钟
1、“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终有一天,老人会不再出来,那我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事业该何去何从?
让学生自主产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
2、学习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认识,同时也产生哪些问题?(板书:青山不老)
三、课堂小练笔(6分钟):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点:81岁、瘦小、孤单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找句子,并用“△”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另一种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青山不老教案篇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片,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
(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检测自学,突破字词
1.抽生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图片用重点词语概括。
2.引导学生联系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生词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深入解析课文奠定基础。
四、以文入情,品读“奇迹”
1.过渡: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指名学生汇报:
(1)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引导学生想象: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一间教室五十平方米,三千七百亩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四万九千多个。可见有多大啊!从老人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的感受?
②这么浩大的工程,老人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图片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呢?
①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这景色美吗?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③指导朗读: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欣喜)齐读。
④出示句子: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⑤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⑥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⑦小结: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感受“奇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再读课文,感受“环境”
过渡: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了解大环境。
(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让学生想象: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
(4)这位瘦小的老人,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2.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小环境。
(1)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
(2)尽管老人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呢?
(3)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小两个环境,对比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对奇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课文回顾,品析老人
1.作者对老人有什么看法呢?从文中找出来,齐读课文第6、7自然段。
2.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生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5.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全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着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会老的?
7.同学们,这位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有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来写写吧!
课件出示:我想( )地对这位老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信誓旦旦的承诺……相信会源源不断地涌出。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七、拓展总结,升华感受
图片引导学生反思: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不会。)齐读最后一句话: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信念,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话,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的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3.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青山不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二、介绍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五、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青山不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文字描述,激情导入
1、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林间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青山不老》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得通顺、正确、流利。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晋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用15年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默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板书:创造奇迹』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一亩”有多少大?667平米,3700亩就相当于1850个实验小学这么大。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语句。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
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险恶?
(1)肆虐 什么意思(任意破坏) 哪些词句让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a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b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c 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
像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自己展开想象来理解来读懂词语,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
(2)“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 盘踞 怪物
(3)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啊。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他已经很老了?默读课文,划一划。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生活中,80多岁的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文中句子说说)
80多岁的老人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板书:艰苦』放弃与女儿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先想想它们的字面意思,可是老农能和山水共存,能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博大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3、课堂小练笔(5分钟):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4、指名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青 山 不 老
大环境──险恶 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 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青山不老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青山不老教案篇7
一、交流背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从下面的影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课件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场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课件出示: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引导学生把握句中的重点点词语,如“绿色的波浪”、“ 涛声”、“ 粼粼的波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课件出示: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课件出示: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图片和文字。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青山不老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习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习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抓关键句,学习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习中,关键习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习,所以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平衡类教案8篇
★ 教案文字8篇
★ 《上课》教案8篇
★ 优秀篮球教案8篇
★ 挑食的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