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提升个人形象和影响力,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下面是吾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讲风俗的作文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讲风俗的作文篇1
家乡的风俗我的家乡在三水区乐平镇范湖元下村,在那里有一个风俗——挂灯。
挂灯就是在明年的正月十二晚上,凡事一年之中村里生男孩的家庭都要举行挂灯,这灯的制作是用彩纸和竹条制作成一个梯形状大约一平方米的纸架下面挂两个小灯笼。
挂灯在正月十二晚上八点开始,挂灯的那户人家请亲人们吃饭,吃完饭,村里挂灯的那几户人家全部按照先后顺序来到我们村的祠堂前集中,由先生第一个小男孩的父亲把纸灯笼和一串大约有几十米的爆竹和纸灯一起挂在一个高十米的门架的吊钩上,剩下的放在地上一字形沿村前的路排开。全村都会从村里跑出来观看,挂灯的第一户人家的父亲就会爆竹点燃,那户人家的亲人朋友就会同时燃放烟花一边听着鞭炮声,一边把烟花点燃,整个村顿时热闹起来,把整个小村照亮了。当第一户爆竹后,接着第二户人家挂灯,燃烧爆竹,一直轮下去,挂灯人家的亲朋好友在烧鞭炮结束后就聚在一起,来到村祠堂和主人家一起吃年糕和饺子等,亲朋好友的`孩子们就会到那户挂灯人家的家里拿各种各样的烟花一起来到祠堂门口的空地上燃放以表示庆祝。最后村民庆祝完后,就对那户挂灯人家说一些祝福语,然后离开各自回到自己的家。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挂灯风俗,这传统的节日真是特别,因为在我们村里只有生男孩的家庭才举办这个风俗。而且在整个三水,只有范湖元下村才有这习俗。
讲风俗的作文篇2
传说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因被人威胁,无奈之下吞下了仙丹,从此只能一人孤独的住在月宫中。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桌上摆放了她平时爱吃的食物。从此便有了中秋节。
在我的家乡-广东,也因中秋将至的缘故变得分外热闹。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去月饼店买月饼的,步伐轻快;也有的是从外地回来的,开着半新的小车路过,拼着老命摁烂了喇叭也叫不开车前熙熙攘攘的人群。索性开了窗,用有些湿润的目光贪婪摩挲,吮吸着久违的乡景。
迈步进入月饼店,只能看见大人们的后背,四周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却仍有人不断地挤进来。
夜幕降临,天空变成了墨汁般的颜色,只能看见那玉盘般的'月亮和隐约的星光。爸爸将月饼放在盘中摆上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又插上了三根香。清幽的月光照在月饼上,更增添了几分食欲,让我垂诞三尺。轻烟弥漫在阳台中,恍惚间,竟不知在何处。“以前每逢中秋,家家都要供月神,希望有好收成。现在虽然不种田了,但这是家乡独特的风俗,要传承下去。"我听后若有所思。
三根香都燃尽了,我早已迫不急待地伸出手,抓起一个月饼就护在怀中,生怕别人抢走了。爸爸有些好笑地说:"又没人跟你抢,月饼多的是肯定让你吃个够。"虽然爸爸这么说,但我仍是小心地护住月饼。妈妈说我打小就十分护食。直至月饼被我大块朵颐了一顿后,才心满意足的擦子擦嘴。"来喝杯茶。爸爸招呼我过去。在广东,吃完月饼是要喝茶的,可以清肠胃。四周雾气腾腾,洁白纯净的圆月显的格外明亮。
中秋供月,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包含着美好寓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
讲风俗的作文篇3
期待了很久的除夕夜终于来临了,今天我家来了许多亲戚,奶奶、叔叔、婶婶、小哥哥、姑父、姑妈和二哥哥,顿时,家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一片。
我妈妈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有年糕、螃蟹、大黄鱼、萝卜、虾、春卷……我在一旁看得口水直流。这桌上的菜有很多讲究,比如:吃年糕,正所谓年年高,其中黄、白年糕还象征着黄金白银,给予了新年发财的愿望;吃火锅说明红红火火;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象征着“吉庆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等年夜饭吃好后,就听到外面到处都是“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边的响声还没结束,那边又响了。大过年的,为什么要放鞭炮呢?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叫年,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出来吃人或家禽家畜,弄得民不聊生。后来人们听说年害怕红色和爆竹声,就用放鞭炮来驱赶年兽。以后,人们年年在除夕都放鞭炮,年再也不敢来了。到现在,放鞭炮成为了一种新年习俗,示意旧岁平安。我家也不例外,不过为了环保,爸爸只象征性地放了一串百子炮。
其实新年习俗还有好多,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请神、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拜祖先、拜年、收压岁钱等等。其中,收压岁钱是小芽儿们最喜欢的。比如说我,爸爸、奶奶、婶婶和姑妈都每人给了我一个红包,心里面别提有多开心了。每次拿到一笔钱,我就想怎么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帮助有困难的人,买学习用品,书等等。
看,这就是我们的新年习俗,这些习俗使我知道了中国文化底蕴的丰厚,也让我更加的喜爱过大年的习俗传统。
讲风俗的作文篇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在阵阵劈里啪啦中大笑着向我们迎面走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中,不得不提到福州的风俗——舞龙。
提起舞龙,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因为龙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不过要想更确切地了解一种风俗,亲身体验和经历必不可少。
清晨,穿过爆竹的喧闹声,我与妈妈来到了广场上,前天晚上一听说今天这里有舞龙表演,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迫不及待想来亲眼目睹这一场盛大的表演。到场后,场地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人们都期待着欣赏这福州的风俗。
表演开始了,一条“龙”在广场正中央舞动起来。表演的人员上下舞动着“龙”身,使“龙”看上去更具活力和灵性,活灵活现的长龙在云雾之间自由地来回穿梭。表演进入高潮,四周观看的群众欢呼着,呐喊着,疯狂地表达着对家乡传统风俗的喜爱与赞美。突然“龙”首的一位大汉舞动时动作稍慢了半拍,后面的人随即乱了阵脚,“龙”身摇摇欲坠,如同将倾的大厦。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间有三位临危不乱的大汉,调整姿势,站稳马步,用尽平生之力将“龙”身摆正,最终力挽狂澜。在一旁观看的观众们惊出一身冷汗,短暂的平静之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为这三个人叫好。
“咚咚锵,咚咚锵。”舞龙在锣鼓的欢送声中下了场。望着它那上下翻腾的样子,人们似乎意犹未尽。
家乡的风俗是丰富多彩的,也许别处的民俗特色比我家乡的更为精彩,我们都应该去传承它,保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它是一种会让你魂牵梦萦的思念。
讲风俗的作文篇5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民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讲风俗的作文篇6
起床了!起床了!回老家过年了,要是晚点乡路会塞车的妈妈大声叫起我和弟弟起床。这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就吃完早餐,妈妈收拾好家里的一切,爸爸和我贴好对联和年画。接着一家人拎着大包小袋的年货上了车。我们从雷城出发到老家大概40分钟。
一路上,美丽的景色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到了我们的故乡,村子里的大街小巷一路挂着红灯笼,路灯杆上挂着迎新春宣传画,上面写着雷州方言过新年,识活口活、识活欢喜意思是说过新了,家家都特别快活,特别欢喜。
到家门口,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侄子们都在门口笑盈盈地向我们招手欢迎!虽然我一进村有点儿陌生感,但是浓浓的亲情使我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我们放好年货后,爸爸第一时间又安排我和堂姐贴对联。贴对联要注意上联和下联,横幅的读法也决定了上下联的左右。瞧!我贴的对不对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堂姐为我竖起大拇指。
接近中午时分,爸爸妈妈、叔叔婶婶都在忙着围炉的准备工作。围炉我们不像闽南人每年除夕夜都要一家人围着打边炉吃饭、跳火群,我们是全家人拿着丰富的供品到村子庙宇里奉供祖神、土地神,最后奉供灶王爷,向他们表示一年来的答谢与祈求新一年的福和保平安。
妈妈正在捏米饭团,我也凑热闹。爸爸在装菜包饼我们这里特地为祖神做的年饼把大芥菜泡成酸菜剪下叶子包的年饼。接着装白切鸡就是把整个鸡洗干净煮熟的整鸡。最后装香火品、鞭炮开始出发,一家人骑着电动车、摩托车排成一条龙向村子的各个庙宇奉供。此时,我是无比的开心与幸福!一家族人个个都笑逐颜开!
围炉回来已经是午后,大家又忙着准备团圆饭,我们这里除夕的团圆饭菜谱是很讲究的。当然,主厨是我爸爸了,我给爸打下手,哥哥在切鸡拼盘,嫂子在摆放桌椅,爷爷奶奶、弟弟、侄子们早已围在餐桌边谈天论地。啊!这时真是热闹非凡,家家都赶做年菜,整个村子弥漫着丰盛的香味。上菜喽!哇!香喷喷的红烧红鱼、风味三丝、白切鸡、脆炸海虾、清蒸花蟹开始吃饭啦!爷爷疼爱我们的老习惯就是夹菜给我们,奶奶少不了她那套传统,孙女,你知不知道这道烧红鱼的意义吗?奶奶,我记得您说的,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奶奶又开始说下一道时,我打断她的话,奶奶,三丝是团圆的,是撕不开的意思,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一定要思故乡、思亲情、思祖宗。奶奶,我说得对不对!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晚上,一大家子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我们被春晚的小品逗得开怀大笑,唯独爷爷撇了撇嘴,说道:春晚没有我们雷剧好看,我给你们唱两段,‘杂子’独唱。这可是家乡雷剧中最搞笑的角色。表我字名叫智勇啊!人号做人五行通他边唱,大家都笑扒在地上了。
夜深了,大家有的喝茶聊天,有的还在看电视,我和弟弟玩游戏,凌晨一到鞭炮震耳欲聋,爆竹烟花声一阵又阵不绝于耳。给漆黑的夜空增添了一道道五颜六色的星光。快乐、幸福、安详、团圆进入了人们的梦香!
讲风俗的作文篇7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故乡的粽子和外地不一样,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故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故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非常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非常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故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讲风俗的作文篇8
大家好,我是个汉族小女孩!我的家乡在江西,对于家乡的风俗,我非常了解。今天就让我来跟你们说说吧!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例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许多节日暗示着团圆,但有一个节日却让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这个节日便是清明节。在清明节这一天,我们要去扫墓,要给逝去的亲人送花,表示对他们的缅怀。想想这些,不免内心有些许感伤。
我们汉族的大多数建筑,既简单而又不缺失美观。在我们这里的县城,大家同住在一幢大楼里,我们把这个很多人居的地叫做小区。而在乡下的话,就不是这样的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幢属于自己一户人家的房子,虽然没那么大,但却显得十分温馨。
在我们汉族的家乡,美食也是不可缺少的。有龙虾、螃蟹、贝壳、肉类、米饭……这些都是我最爱吃的食物,它们都十分的美味可口。唯独遗憾的是没有蒙古族那里那么新鲜美味的牛奶。哈哈,不过还是很喜欢我的家乡。
讲风俗的作文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