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有助于传达知识,每份教案都应明确教学目标,以指导后续学习的方向,吾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奇妙的沙科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奇妙的沙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块白布和叶子;
2、四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瓣等(如:草叶小番茄、各种颜色的花瓣等);
2、小积木,白色棉布每人两份;
3、各种食物:糖果、有颜色的馒头、面粉等;
4、黑板一块、ppt、做彩色面的视频。
教师示范材料:白布,绿叶。
活动过程
一、观看魔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观看魔术表演。
(1)你们有没有看过魔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很棒的魔术表演,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表演魔术:现在我的魔术开始了,这是什么?(出示白布)那这是什么?(出示叶子)看一看,我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魔术结束,发生了什么现象?(白布变成绿色的了)
2、幼儿尝试操作.
(1)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有趣么?那现在我们自己来尝试变一次。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材料?(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2)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变“魔术”。
(3)观察自己“魔术”后白布的变化。
老师提问:为什么布会变成绿色的呢?(因为叶子上的绿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结:原来植物的叶子里有绿颜色,它有一个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1、幼儿预测猜想。
我们已经在植物的身体里找到了绿色,那你们猜一猜植物的身体里还会不会藏着其他的颜色?(幼儿猜想)
2、幼儿探索验证。
(1)熟悉材料
师:我们现在自己来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体里有没有其他的颜色。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各种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实也有植物的叶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逐一介绍材料:胡萝卜、小番茄、柠檬皮青瓜皮杨梅各种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魔术这个本领了,这一次请你们自己来变魔术。道具呢还是有一块白布,然后请你们在箩筐里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放在白布上来变魔术,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变好以后请你在白布上写上你的学号,把它送到这里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分享
请幼儿把变好颜色的布按颜色分类摆放好。
黄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红色的色卡
绿色的色卡
其它
其它
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变的呢?(引导幼儿用“我用什么变出了什么颜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师小结:
原来植物的身体里藏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紫色还有绿色。这些藏在植物身体里的颜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联系生活,提升经验。
1、生活应用
(1)出示ppt
这些植物色素还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们吃的食物里,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面条):这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吃的面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你知道它是怎么变出来的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视频
厨师在干什么?你在画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里了么?
小结:对了,这些植物色素就蕴含在这些蔬菜的汁液里,把它们加在面粉里,就做出了彩色的面条。
(3)观看ppt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也添加过植物色素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4)教师小结:
这种加在食物里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们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们的食物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的'营养。
四、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已经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种颜色,想不想把这块布变得五颜六色,更加美丽?请你们一起回到教师继续来完成好不好?
活动反思:
得知活动《物体的颜色》后,t老师提出了深色吸热快,浅色吸热慢这个原理,我们一听,的确跟物体的颜色有关,感觉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点子,只要填充里面的小实验就可以了。大家讨论开了,纷纷提供一些科学小实验来验证这个观点,如用吹风机分别吹或将布包在手电筒上,用手电筒的光照,看看黑色和白色的布是不是有温差;点燃蜡烛,外面套一个玻璃瓶,瓶子外面分别包上白色和黑布,看看两块布是不是有温差……但是我们马上又想到了使用蜡烛不安全,使用吹风机又不方便,没有那么多的电源,而手电筒,经过科学验证,照了3分钟,温度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根本得不出我们想要的结论,由此可见,这些实验都被推翻了,自然地,这个活动也被推翻了。我们又上网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同时还询问身边的朋友,最终觉得贴合,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征的内容有“植物的颜色”和“动物的颜色”。植物的颜色可以从中挖掘的是植物色素,而动物的颜色,可以从中挖掘的就是动物的保护色。考虑到“动物的保护色”对于中班孩子来说缺少生活中的相关经验,而且这个活动可操作性不强,所以马上被我们推翻了。最终,我选择了《植物色素》这个内容,原因有以下几个:
1.植物色素是幼儿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的,如杨梅的颜色染到了孩子的手上、衣服上,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2.植物收集比较方便,要多少有多少;
3.《植物色素》这个活动可操作性强,幼儿可以通过操作,亲自验证植物里面藏有植物色素;
4.这个活动我自己曾经在名师带徒活动中开展过,对此教案比较熟悉,而且教案相对成熟;
5.比赛时间非常紧迫,连确定教案、制作教具、研磨活动,总共只有3天时间;
6.琴琴是初次开区公开课,初次开展科学活动,而且是借园借班上课,如果实验过于复杂,琴琴难以把控。
正是考虑到了这些,我们走进了“奇妙的植物色素”,再一次对这个活动进行了研磨,希望通过此次研磨,更加完善活动教案。
奇妙的沙科学教案篇2
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幼儿天生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依据《纲要》所强调的“科学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 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满足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感受探究、发现中的喜悦和制作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动手操作,善于观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幼儿明白科学并不难也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和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材料包括(磁铁、铁片、回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等材料)
2、经验准备:课前教幼儿学会燕鱼的折法
3、环境准备:在教室增加一些铁制品
活动过程
本节课分三个环节完成
第一个环节:导入部分
1、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贴着喜羊羊、黑猫警长、芭比公主三个幼儿喜欢的形象圆盘教具。转动圆盘三次,每次都指向芭比公主,原来他的后面有一块磁铁。
2、揭示课题:《奇妙的磁铁》
3、和幼儿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第二个环节:展开部分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了解磁铁的特性
1、探究活动1——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
2、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3、探究活动3——一块磁铁可以同时吸附几件铁制品
第三个环节结束部分:延伸活动
1、制作磁性玩具
(1)教师出示钓鱼玩具并演示玩法
(2)指导幼儿制作玩具
(3)让幼儿快乐游戏,结束本节课
2、在教室里,在生活中寻找铁制品,将由近及远,从身边延伸到生活中去。
奇妙的沙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2、技能目标: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3、情感目标:提高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综合性思维。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活动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活动准备
一切幼儿可以查找的图文资料,以及可以寻找到的物质资料(保证使用安全)
活动过程
一、生成活动
幼儿围绕着“鸟巢摔坏了”的事件,萌发出“用幼儿园的篮子给小鸟做鸟窝”的想法,在讨论中生成了“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问题一: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直升机、消防车吊上去——找不到
(2)用杆子把篮子杈上去——放不稳
(3)搭凳子站上去放——不够高
(4)像升旗那样把篮子升上去……
2、风暴结论:用滑轮把篮子升上去,方便随时投食和观察小鸟的窝
3、收集信息:
(1)观察旗杆,总结升旗所用材料——绳子、滑轮
(2)询问升旗的饶老师,国旗是怎么被升上去的——向下拉绳子
(3)了解滑轮的构成及功能
4、寻找材料:绳子、瓶子、溜溜球、哑铃、滚轮……
5原型制作:
(1)了解滑轮的组成与功能。
(2)选择摩擦力较小的材料。
(3)按所选材料制作滑轮。
(二)问题二:什么才是真正的滑轮
1、头脑风暴:
(1)圆形的柱体
(2)光滑的表面
(3)可以转动的材料
2、收集信息:再次查找资料认识滑轮
3、风暴结论:
(1)中间轮轴可以转动
(2)有凹槽
(三)问题三:如何制作滑轮
1、如何使矿泉水瓶转动
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毛线穿过矿泉水瓶——毛线太细
(2)用铁丝穿过矿泉水瓶——铁丝太细、会变形
(3)用木棒穿过矿泉水瓶
2、木棒怎样穿过矿泉水瓶
头脑风暴:
(1)用剪刀剪——矿泉水瓶底太硬,剪不烂
(2)用刀割——矿泉水瓶底太硬,割不烂
(3)用火烧过的铁丝或者钉子烫
3、如何制作凹糟
头脑风暴:
(1)买有凹槽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太光滑,凹槽高度不够
(2)把矿泉水瓶中间捏成凹槽——捏出的'凹槽不光滑,不能转动
(3)用麻绳绑住矿泉水瓶两端,使中间形成凹槽
4、绘制蓝图——设计滑轮
(四)问题四:绳子的长度为多少合适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跟树一样长——没有考虑到绳子会对折
(2)比树长一点——还是不够长
(3)两个树那么长——测量树的长度
2、收集信息:
(1)用直尺测量
(2)用杆子丈量
(3)用绳子比量
3、寻找材料:
直尺、杆子、绳子
4、原型制作:
按所选材料分小组进行测量
三、安装与成果展示
1、初步探索安装滑轮
2、再次安装有铃铛装饰的滑轮
活动总结
经过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幼儿的探究欲望很强且能提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假设,幼儿愿意动手验证但欠缺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幼儿长期缺乏探究和动手实践操作所造成的,同时,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自身欠缺相应的引导能力,“唯有先正己,才能后及人。”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在幼儿探究过程中,“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做得还不好。在面对幼儿的操作困难时,教师的智慧性引导还不够。
当然,探索至此,幼儿们关于此项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仍在延续,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小鸟并不会去自己做的鸟窝里。由此,提出来“什么样的小窝是小鸟喜欢的”问题,这也成为了我们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奇妙的沙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实现操作,探索彩虹形成的奥秘。
3、在感受彩虹美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录像机、录像带《奇妙的彩虹》。
2、在活动区中投放试验用具: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镜等若干。
3、活动前让幼儿通过看图书、问家长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彩虹的知识,并在活动区中投放有关彩虹的图片。
4、在晴朗有太阳的日子里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激发幼儿探索彩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请幼儿讲出在什么地方发现彩虹的?彩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江处彩虹的颜色、形状以及看到的彩虹的感受)。
二、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奇妙的彩虹》,简单了解彩虹的形成。
“老师也见过彩虹,还把它录了下来,请小朋友看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看完录像后提问:彩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三、开展小实验:自制人工小彩虹,初步然所、发现彩虹形成的原因。
1、引导幼儿从已准备的种种材料(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镜等)中,任意选择材料,自由探索实验。然后相互交流自己所发现的现象。(幼儿操作时,教室可寻回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2、请发现小彩虹的幼儿演示、讲解自己发现的有趣现象。(当幼儿讲解演示不够清楚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实验一:正对太阳,从软管中喷出呈雾状的自来水,透过水雾,就可以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二:透过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折射的七种颜色。
实验三:把镜子房倒水盆里正对着太阳光,,就会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四:背对着太阳站立,然后用嘴向空中喷出一口水雾,就会看到在那些水珠上面有一条小小的彩虹。
3、启发幼儿在实验成功后,互相那交换材料,试一试用另一种方法发现小彩虹。
4、组织讨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漂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反射太阳光形成的。)
四、引导幼儿欣赏故事《虹和霓》,初步了解虹与霓的区别,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虹和霓》
提问:
1、雨过天晴,小喜鹊发现了什么?
2、彩虹上面有一道浅颜色的叫什么?(霓)虹和霓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小喜鹊的话还没讲完彩虹及不见了?(因为雨过后,天空有许多小水珠,他们让太阳一照就折射出七色光,太阳再晒一会儿,细微小水珠被蒸发掉,虹与霓就没有了。)
奇妙的沙科学教案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水的变化,萌发幼儿初步的探究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初步的尝试、感知和发现饱和溶液。
3.让幼儿乐意用自己的语言与同伴交流实验过程与结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饱和溶液。
活动准备
两杯有颜色的水,两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筷子。(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入:“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
我要变个神奇的魔术,把红色的水倒入透明的水中,看看会发生什么?
(老师边讲述过程,边着重提出:将有颜色的水慢慢的缓缓的倒入透明的水中)
这杯透明的水还跟刚才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红色的水现在在杯子的上面还是下面?
2.试一试:
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你们透明的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想知道老师的魔术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放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
屏幕上的实验成功了吗?为什么?(因为和老师的水一样分为上下两层)
他是怎么做的?(请幼儿自由回答)
请小朋友观察老师这杯有颜色的水与你们有颜色的水有什么不同。(有没融化的糖,水很稠)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直到水吃饱了糖,再也吃不下去,变成了饱和溶液。水吃了那么多的糖,就会变得重起来。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吃饱了糖的饱和溶液才会沉在水底,而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有颜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和白糖,)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5.分享
将自己做的奇妙的水拿到老师的桌上摆好,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是很清晰的分层,或是浅浅的一点点分层,或者没有分层)
6.延伸:
请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在水中制作饱和溶液?回家自己动手尝试下。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观察记录
参加本活动的幼儿共44名,每位幼儿在实验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第一次将普通的红色的水放透明的水里时,幼儿没有看到分层的现象都感到很失望,有几个幼儿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教师分了层的水。在第二次制作糖水的过程中,幼儿都知道放很多的白糖,有7名幼儿用小勺搅的很好,粘度也很好。但是有十几名幼儿不敢大胆的放糖,只是小心翼翼地用小勺舀了一点点糖,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又放了一些糖。大部分幼儿将制作好的糖水倒进了透明的'水里,有二十三名幼儿成功了,他们高兴地叫着:“老师快看,我的水可好看了。”有九名幼儿本来也成功了。可是他们用小勺在水里搅了几下,结果本来已经分层的水又变成了一杯红色的不分层的水。十七名幼儿没有成功,原因是糖放的少了,糖水没有饱和,水的密度没有太大的增加,所以两种水又混合在一起了,没有发生分层的现象。
奇妙的沙科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