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批评和建议,写作文之前,深入分析题目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不会出现偏题的情况,吾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乡风俗的作文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乡风俗的作文篇1
我的家乡在横山,说起我家乡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春节。而最热闹的当属大年初一了。
大年初一这天早晨,家家户户一家老小都会准时起床,一起动手包饺子。而且包饺子也有分工:通常是一个人和面,一个人制作肉馅,剩下的人便擀皮包饺子。一家人忙活起来,热火朝天,仿佛时间在他们那里比什么都重要,而这气氛,则给原本就喜庆的大年初一更加增添了年味。
包完饺子后,接着便是煮饺子:将饺子放在用高粱杆编成的圆盘中,一个一个地往下“跳”。
随后就是另一大步骤:炝粉汤了。炝粉汤时,总会有一个经验丰富的父亲或母亲亲自下锅炝。粉汤炝好后,会传来一股丸子、卤鸡丝、豆腐条和粉条等食材诱人的香味,让人真是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出锅了。出锅的.饺子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吃几碗,谁如果吃到包在饺子里面的钱币,那谁就是新年里运气最好的。
而过年吃饺子,则有另一个独特的寓意:饺子从字面上来说跟交子,也就是交好运差不多,所以人民把这种盼望交好运的心情象征到了饺子身上,所以在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在大年初一早上吃一碗象征交好运的饺子。
吃过交上好运的饺子之后,人们便开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一年来的收获。久别重逢的一家人又汇聚一堂时,便少不了打扑克牌的娱乐活动了。每次会有三个人轮流来玩……结束后,每个人又流连忘返,对其他人说:“下次我还会来的,做好准备。”仿佛又在无形中对家人诉说了重逢的喜悦。
这一天,不管是走到哪里,都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与友情啊!春节也就此拉开序幕,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
乡风俗的作文篇2
火,在朦胧的夜色里燃烧了起来,人们的欢呼声和歌声打破了夜的宁静。火,是彝族人的图腾。火把节,是彝族传承上千年的古老节日。
彝族人为何如此地崇敬火?打火把又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个人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人叫阿体拉巴,两个人都有拔山的力气。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前,他让母亲用一盘铁饼来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竟然以铁饼为食,力气一定很大,连忙逃走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已经逃走了,便追了上去,还把斯惹阿比杀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派了大批蝗虫去啃食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蝗虫。从此,彝族人便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寓意驱除害虫、祛除瘟疫,祈求丰收和平安。
火把节的习俗很多,比如打火把、选美、斗牛、赛马、摔跤等,热闹非凡。但其中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打火把了。
夜幕降临,天空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的男女们就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到屋外绕屋三圈,然后奔向自家田地绕行一周,把霉运从家里带出,把害虫从地里赶走。随后,年轻人们逐渐向山寨空坝汇集,站在高处向下看,仿佛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在空坝上早已燃起巨大的火堆,大家将手中的火把扔进火堆,一时间火光冲天,映红了天空。大家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整个山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夜深了,火堆渐渐熄灭,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山寨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但依稀还残留着火把的温暖,还隐隐约约飘散着动听的歌声。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火把节,我的家乡凉山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熊熊的火堆,动人的歌舞,诱人的美食,它给家乡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来吧,远方的朋友,到美丽的大凉山来吧,和我们一起欢度火把节!
乡风俗的作文篇3
“今天中午,我们吃饺子。”妈妈说。“为什么呀?妈妈,”我问。妈妈说“今天是七夕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哦,我焕然大悟。我问妈妈:“为什么叫,七夕节?”妈妈边干活,边说:“你可以上网查查,了解了解。”于是,我开始查阅资料。
原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相传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我把查到的内容讲给妈妈听,妈妈笑着说:“原来有这么多的名字。”停了停,妈妈接着说:“每年的这一天,你是见不到喜鹊的,都去搭桥了。十五的那天,老天保准下雨,那是牛郎织女分别时在抱头痛哭……”我听着听着,眼前仿佛看到了牛郎与织女相见的时的那种激动情景,分别时的痛苦那种场面。心里不免开始恨那个王母娘娘……“红,收拾碗筷,我们准备吃饭吧。”妈妈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但是我的内心还是没有平静下来……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动人的故事传说,有不同的习俗。我想了解更多的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给妈妈听。
乡风俗的作文篇4
“腊月二十,杀鸡杀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沂蒙山的春节要在腊月二十的时候才开始!比别的地方要“弯弯绕儿”许多。早的有冬至就开始了,晚的也腊月十五就进行了。不过,这也有它的特色。在这天的时候,家家要把鸡鸭杀掉,放到潮湿的地方冷藏,然后再给死了的家禽净身,这象征着年年都有新鲜事儿。这天要去买或者做一套唐装,以示新年万象更新的气氛。
到了二十三,小年开始了。天近黄昏,鞭炮轰鸣,真有大年的气氛。家家户户要把腊月二十杀掉的家禽杀掉两只,来招待客人。这天要去逝去家人的坟上烧烧纸,报报平安。还要贴出年画,不贴对联儿。然后在财神或灶神的话下抱拳作揖,以示年年平安,财源滚滚!
过了小年恐怕是大人最忙的时候,大人要去做鸡肉,准备酒菜,还要大扫除一次,十分忙碌。反之,大人忙了,小孩儿就轻松很多了,这时,村里有许多卖杂拌儿的。要知道,北京的杂拌儿在全国可以说是赫赫有名啊!可是沂蒙山的杂拌儿也不亚于首都。沂蒙山的杂拌儿是在北京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东西,把杂拌儿的形状添了许多,杂拌儿有小孩儿形状的,还有是动物的,还有的是日用品的,各式各样,各形各色。
一眨眼,年三十到了。这天,人们白天要去贴对联,红红的对联一贴出来,极为吸引着眼球。这一天,家家户户做着年饭,大街小巷上是酒肉飘香啊!止不住让人垂涎三尺。这天,人们还要去烧纸拜佛,一世平安。还要把腊月二十买的新衣服,新鞋子拿出来穿上。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到了晚上,天已擦黑,爆竹轰鸣。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年夜饭。家家都在守岁,这一夜,孩子也不能睡觉,都要熬到凌晨。这天,不管有天大的是也要回来吃一顿饭,不然就会背上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二更时分,道路两旁的梅花芬芳争艳。礼花也在这时候腾空而起,在天际上绽开万朵莲花,犹如一个个彩色的大花,比路旁的梅花还要妖媚。这天大家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啊!
年初一,人们也是各所其职。女人要打扫家,迎接客人。男人们则带着孩子去走亲戚,访朋友。小孩儿则能领到压岁钱。过年时,把长辈给的压岁钱攒起来,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感觉真不错!这天,虽然能领到不少钱,但却不能花钱,因为年初一花钱,这一年的钱都会被花走。如果这一天学习的话,这一年你都会学业有成。这天在山里有演节目的。《唱山歌》、《沂蒙山小调》这些流传千古的名曲就会响起。人们聚在一起,欣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这真是大快人心的事儿啊!店铺也会在这一天关张到初五。
初五,店铺开张的,因为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在这天开张图个喜庆。这天,一开张就要发一挂鞭炮,以示红红火火,年年有余。
正月十五,新春的有一个高潮到了。这天,看灯是一个习惯。大街小巷上有许多彩灯,各式各样。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正月十五街上不只是彩灯,还有很多的民俗节目。比如,有舞狮子的,舞龙的……那些狮子的动作也各有不同,一时忽而跃起,一时有忽而下落。有时突然间像跳起了街舞似的,又有时像是睡着了一样,真搞笑。还有跳秧歌的,那一个个舞动的姑娘,仿佛是一朵朵绽放在新春的大红花,那么的耀眼、动人。有山东的秧歌特色,还有陕北的,山西的……
吃元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死面的,有发面的……样子也不同,有的是清一色圆的;有的全部是方的;还有的一概是三角的……这种方式方法在大家看来似乎都十分的不常见似的,但是在沂蒙人看来,却是见多不怪,家常便饭了。这不也是沂蒙人的智慧吗!这仿佛不仅是元宵,还是一场民俗特色的展览会。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彻底过完了。这个时候,春暖花开了,这在山区农村正是春种的好时节。大家又去做事了,孩子又去上学了。年,又在人们忙碌的身影中无影无踪了。
沂南随时山区,但是它的许多东西却是十分新奇的,它和城市一并过年。而且比城市过的更热闹,更有它的特点和文化。
乡风俗的作文篇5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
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幼童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
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春节习俗—初三作文:春节的风俗习惯700—800字3篇。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
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乡风俗的作文篇6
家乡的风俗,总是散发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乡上高,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足,它的一些风俗你知道吗?
在上高,人们建房子都极为讲究,从选择地址、破土开工、上梁,直到乔迁,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选择屋址。在定地基时,通常要请一位风水大师来看风水,大门一定不能对着山沟深壑、开阔大道以及直冲江河,屋址一定取顺势,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块带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
其次是破土开工。人们在开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由主家家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俗称“镇邪”。开工多选双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还会贴对联,以示喜庆。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乘太阳高高升起,吹唢呐。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让工匠们把梁升起,摆正后,在梁的两端压上麻糍。那场景,热闹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欢欢庆庆,一醉方休。这种酒,就称之为上梁酒。据传统风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未变,唱彩调,放鞭炮,说吉祥话,抛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乔迁。人们在乔迁时,对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可多与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东西。在搬家当天,因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团团圆圆之意。
看到乔迁之喜的场景,再思这一连串的过程种种,应该是上高的祖辈们的经验积累,更是前辈对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风俗已被改革掉了,但还是流传下来了一些风俗。那是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乡风俗的作文优秀6篇相关文章:
★ 文化风俗作文8篇